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大会 > 媒体聚焦

如何乘文旅融合东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编者按:文以载道,字以存理。延续去年“融观两会 出彩中原”策划,今年两会,人民网河南频道、大河报·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大象新闻客户端联手开启融媒联动第二季——“融观两会 问策中原”栏目。期间,我们继续推出“一字观两会”系列报道,以网友“问”代表委员“答”的形式,每天推出“一字”海报,五字成句。围绕每个汉字,我们邀请代表委员深度解读汉字含义,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言献策。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乘》。

  解字:乘

  乘,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登上去,引申为顺应和趁着之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方兴未艾,加快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需乘此风挂云帆,济沧海。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2020年,黄河文化旅游盛事在河南沿黄两岸轮番上演。

  郑州举办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与商都古今碰撞;央视中秋晚会唱响洛阳应天门,全球华人同赏一轮河洛月;太极拳申遗梦圆,南太行焦作迎来高光时刻;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用影像定格“天鹅之城”三门峡……

  过去提及黄河文化旅游,浮现在脑海的是少林寺、龙门石窟、龙亭等老名片,而如今的创意文旅产品琳琅满目。

  开封清明上河园穿越东京梦华、大宋御河泛舟夜游等产品不断更新。郑州以黄河文明为根基创作的《只有河南》面纱初揭,大型情景歌舞《黄帝千古情》亮相黄帝故里。十三朝古都洛阳叫响“古都夜八点”,远方游客纷纷“种草”隋唐洛阳城、洛邑古城等,洛阳已然成为网红古都。

  与此同时,河南文旅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新潮,主动策划爆款文化IP,老君山与老子文化、云台山与竹林七贤等交相辉映,“诗和远方”从牵手迈向拥抱。

  “十四五”时期,河南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

  如何乘文旅融合东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带着前期征集到的热心网友的提问,记者专访了三位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听听他们怎么说。

《人民日报客户端》如何乘文旅融合东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鸣湖段美景如画 鲁博摄

  河南省政协委员曹永彬:以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激活文创开发

  这次参加两会,河南省政协委员、博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曹永彬随身携带了一本手掌大小的2021年文创日历。这本看似不起眼的日历,其实是一部微缩的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史。

  曹永彬徐徐展开长卷,上面是以时间为线索,选取黄河文化代表元素,将近万年来发生在中原的黄河文明,通过插画立体展现在人们眼前。拿起手机扫二维码,还能在动画中穿梭时空感知黄河文化魅力。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话所能概括的,而是许许多多文物符号、历史名人、科技艺术成就等共同构成的。”曹永彬边说边指着的日历上时尚插画的图案元素,有英姿飒爽的妇好,有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彩陶双连壶,有白居易、李商隐等锦绣大唐诗人等。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只有用新思维、新玩法,才能上新台阶。”曹永彬建议重视黄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挖掘整理,建设黄河文化数据库,该数据库应该包括文物资源、非遗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等,真正为黄河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在曹永彬看来,通过该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将为文创产品开发、装帧设计、动漫产业发展等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意灵感源泉,推动黄河文化诞生各类文化创意爆款产品,让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河南省人大代表范军:用科技的翅膀、青春的通道讲好黄河故事

  郑东新区有一家“非遗有范儿”小剧场,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南阳鼓儿哼等诞生在黄河岸边的曲艺形式,吸引着都市白领触摸黄河文化。这家由曲艺名家范军作为公益传扬人的小剧场,旨在让曲艺“回归城市、回归剧场、回归青年”。

  “黄河文化很厚重,关键是如何用新的传播手段讲好黄河故事,我想可以通过科技的翅膀,用青春的通道来打开。”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说,青年人的创意是无限的,讲好黄河故事是每一个黄河儿女的责任,需要激发青年人的热情,结合5G等新技术应用来做。

  “河南到处都在上演生动的黄河故事,但需要去挖掘、开发和包装。”范军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由河南作家李准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黄河东流去》影响深远,当下也呼唤新的好作品去鼓舞人,“东北有《乡村爱情》,河南能不能诞生一些展现黄河儿女精神风貌的影视作品?”

  范军还联想到最近热播的张嘉译主演电视剧《装台》,剧情讲的是一群西安小人物的故事。“黄河故事是一个个优秀黄河女儿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比如常香玉大师的爱国主义和‘戏比天大’的精神至今感染人。讲故事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以多元时尚的方式讲出来。”

  最近一段时间,范军正忙着筹划一部用河南式幽默讲述黄河故事的喜剧影视作品。“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可文化资源不能埋在黄土下,如果不去唤醒,永远不可能转化成文化产业。”

《人民日报客户端》如何乘文旅融合东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河南省政协委员郭爱和

  河南省政协委员郭爱和:建议面向国际打好“陶瓷”这张文化王牌

  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省政协委员、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三彩艺术馆馆长郭爱和,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国际”二字。

  “黄河文化能打的牌有很多,如果要面向国际打好一张牌,应该是陶瓷。”郭爱和说,讲黄河文明离不开陶瓷的发展,黄河孕育了伟大的陶瓷艺术,从仰韶彩陶到夏商原始瓷,再到唐宋迎来鼎盛,宋代五大名窑河南独占其三。

  郭爱和向记者盘点起河南的“陶瓷家底”:洛阳三彩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现在建设有三彩艺术馆、三彩博物馆、三彩国际陶艺村等完整的品牌链条,钧瓷目前也有钧瓷文化园、神垕古镇等基础,汝瓷也在推进汝瓷小镇,还有仰韶彩陶、绞胎瓷、登封窑等文化资源。

  他畅想道:“如果将各个窑口和时期的陶瓷,建成博物馆、艺术馆,便构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上的一条陶瓷观光带,这便是镶嵌在黄河母亲河两岸,最璀璨耀眼的珍珠项链。”

  研究传播洛阳三彩艺术30多年,郭爱和的三彩艺作品荣获诸多国际大奖,凭着多年国外文化交流经验,他建议把握“陶瓷”这个国际名片做文章。“中国的英文翻译‘China’便是陶瓷,河南能拿出的文化名片太多,而如果把‘陶瓷源’这个概念宣传出去,世界游客将目光投向河南之后,其他方面的文化也会被发现,但前提是先集中力量打好一张王牌。”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