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全球千万华商代表,通过互联网共同拜谒华商始祖王亥,14年历史的“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首次在“云端”追本溯源。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因“商”而聚、因“商”而兴的华商节,不仅为商丘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也把殷商之源、根亲文化的品牌擦得更亮。
提起商丘,人们首先想到的“标签”是黄河故道、传统农区。今天,综合经济实力由后进跻身全省前列,定位“区域枢纽、开放前沿”的商丘,文化建设历经破题之变,从边缘走向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那些深埋在历史长河中的丰厚文化资源,正被逐一唤醒。
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标签。
文化古城的自觉担当
“这是王亥,这是伊尹,这是帝喾……”10月14日,随记者漫步商丘好人广场,25岁的工作人员李梦涵指着一座座雕塑介绍,“这些与商丘有关的祖辈先贤,商丘人都知道。”
群众对“殷商文化之源”都能说上几句,对自己的文化家底如数家珍,源于专家学者对文化遗产孜孜不倦的研究,源于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鼎力扶持。
走进商丘,无论是机场、高铁站、酒店房间,还是图书馆、研究院,都摆放着关于商丘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专著,摞起来足有几尺厚。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商丘握有始祖文化、商文化、汉字文化、火文化等一手好牌,从普通群众到党委政府,都迸发出可贵的文化自觉。
2016年办好建设商都公园、古宋河畔公园、汉梁文化公园二期等实事,2017年“推进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2018年“建设商丘文化高地”,2019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擦亮‘殷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名片”……
翻阅近年来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逐年拉高,文化发展在其中所占篇幅也逐年提升,文化存量得到极大释放。
以2019年为例,商丘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806个,开展2万余场次公益文艺演出,科普科幻电影周、书香商丘等活动精彩纷呈,网络点击量均突破2亿人次。
大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小到社区文化中心、街边书店、电子阅读屏,一座座“文化灯塔”矗立在“三商之源”。
文化“种”下去,希望“长”出来。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济阳段,“隋堤烟柳”历史景观正在恢复;“一县一品”的民俗文化村、特色文化小镇正在升级改造;“一城阅尽五千年”八大核心行动全面铺开;文化艺术中心、群艺馆等新的文化地标初具雏形……
夜晚,与好人广场毗邻的日月湖景区,传统的亭台桥阁与时尚的书屋、酒吧、餐吧交相辉映,点缀于葳蕤绿荫间,置身其间,恍如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越。
昔年,西汉梁孝王在此兴建梁园,轰动天下,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如今,日月湖景区也是百姓日常流连之所,游客最多时一天超过2.3万人次。
景区所在管委会工作人员王莹说:“商丘文化味道越来越浓,带外地朋友来旅游,有说头、有看头、有面子。”
直面差距的反躬自省
10月14日,雨中的商丘古城凝重肃穆。浩浩汤汤的城湖下面,从上到下叠压着北宋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梁国睢阳城、周朝宋国都城等6座古城。
这是中原大地上又一座壮观的城摞城。“这座古城堪称中国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馆,但它的价值依然深埋地下,亟待发掘、研究、展示。”省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全省沿黄城市迸发无限热情和澎湃动力,商丘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今年8月27日,商丘博物馆馆长王良田参加了一场殷商文化座谈会。“躬身自省、蹈厉奋发”,在文博领域工作35年的他,用8个字抒发感受。
这场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的座谈会开宗明义:“今天不许空谈、不讲传说,凭着对商丘的热爱,谈如何实实在在地干。”
长达4个多小时的会议,结束时间一拖再拖。当主持人不得不宣布结束时,仍有专家像课堂里的学生一样,举着手说“我再补充最后一句”。
时隔多日,翻看近3万字的会议记录,依然能感受到——
一种不甘边缘的冲动:
“黄河流域区划不能缺少商丘”“缺失商丘区域的历史文脉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周延的”……
一种正视差距的自省:
“商丘文化太古老,文物呈现太薄弱,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力、辐射力、知名度不足”“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发展进程差别较大”……
一种迎头赶上的迫切:
“要科学推进考古发掘,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通过学、研、说、做全面梳理殷商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主动对接、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奋起直追,商丘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重点科研基地商丘工作站、殷商文化研究会、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成立;《殷商文化研究》《一城阅尽五千年》等一批书刊出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队伍;《推进殷商文化之源和商丘古都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专案》出台,提出讲好殷商之源故事,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商丘强音。
商丘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指出,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和丰厚鲜活的文化遗产,才不会错过商丘文化发展的最好机遇期。
迈向前沿的奋进姿态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拥有136公里黄河故道和“世界湿地公园”的商丘,正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民权县城东北,黄河故道南岸大堤下,便是“庄生梦蝶”之地任庄村。这个曾经是“一碗饭、半碗沙”的小村庄,如今粉墙黛瓦、秋水如泓,宛若江南水乡。
在黄河故道生态环境优化和“河南塞罕坝”申甘林带的“庇护”下,任庄村逐渐走出风沙盐碱的阴霾,依托生态旅游服务,实现环境、村容、生活三跨越。“春夏秋三季,村里群众卖凉皮每月能卖1万多元。”该村宣传干事吴先光说。
生活好起来的村民们建起了文化活动室,黄河故道文化景点、历代治黄名人、黄河岸边重大事件等文化元素随处可见,黄河书场以及村民自发举办的摄影展也吸引不少游客、村民。
“来的人都说我们这里有灵气。”该村党支部书记任旺林说。
有灵气,就能聚人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0月15日,离任庄村100多公里外的永城市芒砀山景区云雾蒙蒙、红叶似火。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12万人涌进这个5A级景区。
“我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汉室墓葬,但这里最让我震撼。”来自山东济南的游客任家强说。
逛完了、走累了,不少游客来到景区脚下的“芒砀小院”,喝喝茶、歇歇脚,体验农家小院的惬意。传统豫东村落与现代时尚融合,原本破旧的小村庄成了网红打卡地。
“文化旅游是注意力经济。打造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的新载体,让民间传统文化活起来,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永城市旅游发展集团总经理鲁玉说。
有人气,就能生财气。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今年华商节,70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382亿元;去年10月,江、浙、沪、皖的500余名侨商客商,为商丘带来23个签约项目,总投资266.2亿元。
有财气,更能强底气。
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一带一路”和“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节点城市,商丘秉持“规划、保护、传承、弘扬、融合”理念,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大手笔谋划国家殷商之源文化大遗址考古公园和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长廊项目,努力叫响“华商之都”“好人之城”“科幻之旅”“戏曲之乡”“红色之地”等特色品牌,全力建设商丘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多年前,商丘探索传统农区跨越发展有效路径,喊出“不甘边缘,走向前沿”;如今,这座曾站上过历史巅峰的城市,向着全省文化大发展第一方阵,阔步迈进。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