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大会 > 媒体聚焦

【老家河南就是“中”】系列报道之六:精品民宿 带活乡村经济

  以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点,我省提出“河南民宿发展全国争最快”目标,以民宿为抓手,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老家河南就是“中”】系列报道之六:精品民宿 带活乡村经济

《河南日报》相关报道

  去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县“老家寒舍”民宿店。店主韩光莹告诉总书记,近年来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老家寒舍”不是孤例,我省打造出的焦作“云上院子”、栾川“慢居十三月”、济源“小有洞天”、鹤壁“灵泉妙境”、卢氏“山水隐庐”等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网红品牌民宿,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民宿产业的新标杆。乡村民宿搞活了旅游经济,有效带动了农民就业、农产品销售,成为点亮乡村经济的有效载体。

  河南民宿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不无关系。早在2018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就确立“以精品民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县推市,将新县、淅川、林州等30个县(市、区)作为生态旅游招商的重点区域,撬动社会资本向乡村聚拢,产生了庞大的投资项目群、产业集群。

  5月11日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游,到2025年,创建1000家星级民宿。那么,河南民宿发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提升?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调研团队,深入全省各地,摸底子、找路子,形成调研报告,对我省民宿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解读,以期长效促进民宿业健康发展。


  河南民宿调研之一:乡村民宿催生新消费模式

  5月11日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强调,要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止人员大量聚集的前提下,提振文化旅游消费,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平稳运行。这是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文旅企业复苏的重要节点召开,帮助文化旅游企业克难攻坚的动员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旅消费加快迭代升级。乡村民宿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消费热点,正在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令人惊喜的是,五一期间,河南多地乡村民宿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全省有30多家省级精品民宿入住率达到100%,知名民宿均出现接待饱和状况,成为文化旅游一大亮点。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文化旅游业长达几个月几乎“停摆”。在当前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复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对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提高民众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当前互联互通的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民宿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由于人们对特色化、品质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开展诸如养生保健、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民俗娱乐、教育培训、野外扩展、创意农业等个性化活动,从而促进旅游消费持续升级。随着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持续扩大,也催生了乡村民宿设计、建设、融资、运管、培训、用品、餐饮、营销、网络预订等多种服务业,“跨界融合”正催生一大批文化旅游新业态,由此推动内需不断扩大,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1乡村民宿提升了住宿消费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产品的低端尤其是高品质住宿服务的缺失,导致乡村旅游以往的市场以半日游、一日游的观光市场为主,过夜游的度假市场发展缓慢。数据显示,游客消费的60%发生在晚上6点以后。作为星级酒店业颠覆者的民宿进入乡村旅游领域,填补了乡村旅游中高品质住宿的供给空白,既从根本上优化了乡村旅游住宿服务的结构,又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住宿服务的数量。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必然带来旅游需求侧的革命性变化。来自国内主要OTA的数据表明,乡村旅游市场因为民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8年乡村民宿消费者在乡村停留时间已经延长到2.6天。乡村民宿消费者的地域构成已经由本地市场为主跃迁为本地市场、周边市场和远程市场三分天下,并且越来越多的在华外国人和入境旅游者因为民宿的吸引而进入乡村旅游消费市场,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因此而提高。如济源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依据自身特色,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如那些年小镇以茶树种植和茶叶采摘、制作、销售为产业支撑,打造茶道和茶文化、采茶体验、研学旅行等多种旅游方式。王屋老街以民宿为依托,开发夜游、灯光秀、演艺等一系列活动,为王屋山景区引来了大量游客,形成了以民宿带动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留下了更多的游客在此停留住宿消费。栾川县重渡沟在乡村民宿建设中,重点打造好民宿的休闲环境、景区的人文环境的同时,着力改变群众的经营理念,原来是相互攀比谁家的床位多,现在是比谁家的环境好,引导群众理解“有舍才有得”“房子是给游客住,游客满意才算好”“宁要一人住十天,不要十人住一天”,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和特色化服务项目。

  2乡村民宿促进了文化产品的认知和消费

  文化与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文化才能走向“远方”,旅游才更有“诗意”,并促进彼此产业链的增值。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把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起来。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而传统的乡村旅游,忽视乡村文化的融入。民宿的到来,建立了全新的乡村旅游文化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民宿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全新文化思维,做到了知行合一。首先是对乡村文化的高度尊重,把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度的创意利用,进行有效传承。其次是将城市时尚文化导入乡村,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主人文化,表现为独特的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在民宿跨界、混搭、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开启了全新的文化表达与旅游转化形式,极大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如新县围绕民宿产业,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将“文旅融合”和“沉浸体验”相结合,在民宿集群所在乡村,常态化开展地灯戏、花鼓戏、皮影戏、豫南民歌等非遗展演。结合“信阳菜”品牌打造,挖掘传统美食,举办农家厨艺大赛、特色非遗小吃大比武活动,叫响“大别山将军宴”“大别山乡宴”两大餐饮品牌,炒热了本土美食文化。修武县的“云上院子”精品民宿,在开发中力求修旧如旧,请来当地老工匠,重拾老手艺,尽可能利用老材料,拙朴的木家具、扎染的布艺、千年古槐、亿万年的石头,甚至带些沧桑气度的百年石屋剧场都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演绎着“老村新生”的故事。

  3乡村民宿促进了农村观光业消费

  近年来,一些乡村依托离市区或景区较近的地理区位及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有自主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农业游憩园,集滨水垂钓、亲水游乐、休闲度假、培训疗养、山水观光、渔家体验、特色餐饮等于一体。村民们利用闲置民房,开发建设民宿。通过民宿带来的大批游客,一方面可以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让广大游客既能亲自体验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全过程,又能欣赏田园自然风光,拉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周边观光农业的兴起和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多角度观光、从一日游向多日游、从忙碌游玩到放松身心、从低层次消费到高层次满足、从来一次到来多次的转变。如西峡县陈河坡花海果香示范园区依托万亩猕猴桃观光园,打造集休闲观光、垂钓采摘、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体验式民宿,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通过民宿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香菇宴”“山珍宴”“药膳宴”“农家宴”成为乡村旅游的美食品牌,同时各地的农副产品如西峡县的猕猴桃、香菇成了热销的旅游产品。当地村民通过房屋租赁、经营民宿、服务就业、农副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实现了脱贫。济源市打造黄河沿岸小浪底乡村旅游带,全市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百花齐放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

  4乡村民宿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消费

  民宿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板块,是乡村振兴、农耕再造、农旅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的民宿产业发展经验显示,民宿不只是简单地提供食宿的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能盘活存量资产、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活化乡村和社区、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带动当地就业,吸引原住民回归,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产生促进城乡协调、辐射带动多元的综合效益。新县“老家寒舍”民宿由一栋两层楼房和一个农家小院构成,房屋为斜顶瓦房结构形式,属于典型的豫南民居风格。农家小院充满田园风情,室内陈设尽显古朴典雅,是都市家庭前来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之地。新县漫居民宿位于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丁李湾古村落,由杭州漫村文旅投资公司兴建。丁李湾古村落距今700多年历史,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是国内罕见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漫居民宿依托古村落建筑,规划打造民宿集群,涵盖50间客房及非遗活态馆、精品咖啡馆、文创集合馆等休憩空间,民宿外部古朴典雅、内部高端轻奢,适宜城市白领人群。漫居民宿是新县招商引资发展民宿的典型代表。南阳市依托原生态的古旧村落,对农村老旧房屋进行整体设计、加固、装修,保留原来的乡村风情和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建成文化民宿村。重点打造了西峡县白庙民俗文化村、湾潭农耕文化村、木寨抗战文化村,南召县云阳镇石头村、小店乡石舍人家等一批文化民宿村,让游客体验古村落的神秘与静谧,感受古村落的文化底蕴。让古建民居得以保留、村落庭院得以绿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5乡村民宿促进了健康养老服务消费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健康的追求,涵盖医疗保健、健康看护等服务的健康养老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健康医疗服务的总需求急剧攀升,健康养老业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特别是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将会继续增长,为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需求基础。一些民宿纷纷把发展康养产业作为发展新引擎,通过向游客展示中药种植、生产、中药炮制等情景,使游客了解对产品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流程,零距离体验产品品质和中医文化,扩大了中医药保健等旅游商品的推广,延长了乡村旅游链条。如修武县将乡村美学教育、特色文化推广、农副产品开发等内容与民宿产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将太极养生馆、怀药养生餐、特色非遗展等业态走入民宿,丰富了民宿的产品内容,增强了宾客的入住体验,在最大限度保留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乡村资源的溢价空间。一些乡村民宿通过与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产业的融合,扩大了新型服务消费。如新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地资源,将旅游景区(点)与周边山地、步道等体育健身资源整合起来,全力打造集红色教育、休闲度假、运动体验、康体养生、赛事观赏于一体的民宿线路。依托香山湖环湖旅游公路积极培植野外拓展、徒步骑行、户外露营、环湖自行车赛等山地户外体育旅游活动,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大别山露营公园是以房车露营、休闲度假、爱国教育、全民健身为主的新型旅游综合体,拥有房车、木屋、集装箱和民宿四种住宿形式,建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教、养、商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河南民宿调研之二:民宿旅游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随着体验经济、全民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逆城市化现象日益凸显,城市人群“回归”故土,追寻“慢生活·亲自然”的乡野生活方式。以兴旺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意见》充分肯定了乡村民宿这一新兴旅游业态在助力精准脱贫、产业融合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旅游者消费需求更加追求品质化的新时代,发展民宿适逢其时,多元化的民宿契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体验民俗风情的渴求,成为大众深度休闲的重要载体,民宿的崛起有其深层的市场需求逻辑。发展民宿旅游,鼓了村民的钱袋子,美了村民的茅屋子,不仅能够带动乡村脱贫,助力乡村经济振兴,而且能帮助更好更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承载乡愁情怀表达

  民宿业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方式,首先,民宿主人利用乡村闲置住房,通过改造、再设计,将自己理想中的稻香村描摹成现实的美丽家园,吸引旅游者驻足,为乡村产业兴旺引入活水,促进乡村传统名居的保护;其次,吸引乡村外出务工居民回乡创业,为乡村居民生活富裕注入源头活水,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最后,吸引有梦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城里人自愿加入乡村发展大军中,为乡村治理有效添加助燃剂,实现本地居民、外来居民与旅游者的协作共建、共享与共同保护。

  例如,民居改建型民宿旅游新样本——栾川县隐心谷。隐心谷在一条并不十分宽敞的山沟沟里,农家小院修整成了民宅别墅,空地变成了草坪,农舍的小窗户变成了大玻璃落地窗,窗外是后山浓浓的绿色,枝条垂吊在窗前,成为游客休闲住宿的地方……打造者的理念是“隐去浮华、回归本心”,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感受自然之美、回归内心宁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要素,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发展至今旅游业涉及120余个相关性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整合优化相关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同时,当地居民通过开餐馆、摆小摊、卖特产、加工纪念品等,参与到旅游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直接从业者和间接从业者,为当地农村创造更多财富,缩小城乡差距,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奠定充足的经济基础。

  2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乡野生态宜居

  为实现民宿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民宿行业标准与监管规范也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重视。继2017年《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颁布后,2018年3月,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提案》,提出国家应该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改变民宿当前“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各地也从本地实际出发,相继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行业发展标准等,提升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民宿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在民宿发展过程中,首先,将村庄道路建设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停车场、服务驿站、游步道、租赁服务站、道路标识系统等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力度,满足旅游接待需要。其次,合理规划民宿环卫设施、垃圾桶、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设布局,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再次,加大基站建设,强化手机信号、漫游数据、宽带、WiFi、微信等通信手段的便捷性;科学规划民宿建设与布局,高标准建设民宿内部硬件设施。最后,坚持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两手抓,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避免政策兜底、物质扶贫的短视行为,扼制“等靠要”思想的产生。

  例如,栾川县与洛阳师范学院合作编制《栾川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总体规划》,对民宿建设改造进行专业化指导。栾川县重渡沟村在全村安装路灯150盏,景区内旅游公路全部铺成了柏油路,对巷道进行硬化,硬化率达到100%。铺设污水管网25千米,建设了日处理能力6000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和占地面积7亩的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厂各一座,村民家中的旱厕全部改造成为水冲厕所。

  3增进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民宿产品的特殊性表现为民宿空间中浓郁的文化关照情结与产品中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是民宿的灵魂、是民宿的特性,更是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除需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乡村城市化服务体系形成外,还需要深化乡村内涵建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带动城乡文化交流,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做好思想文化准备。

  在民居建筑改造过程中,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思路,将现代文化与本地突出的地域文化进行结合,聘请专业的设计师量身指导设计民宿内部布局。实现在享受现代住宿设施与服务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切实让游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农家味道。

  在开展民宿旅游活动中,城市游客来乡村旅游,会带来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会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会激发一些有能力的村民自觉地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使农民自觉地发展乡村民宿旅游,还会激发农民自办旅游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营销、预定住房、用餐等服务。另外,城市居民与村民直接沟通交流,会将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带到农村,影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乡风民俗,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充足的人力资源。

  为避免“平均数掩盖实际差距”现象的出现,在民宿整村连片等开发建设中,需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合理设计保障贫困户的受益方式,健全乡村扶贫政策。如发挥村“两委”的组织领导力,精准识别贫困户;分享集体经济收入成果的时候,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制定差别的、对贫困户有倾斜性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式,适当放宽贫困户劳动者上岗年龄等。以此,充分发挥“民宿+”脱贫功效,通过政府政策性手段干预帮助特别贫困者脱贫摘帽。

  4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民宿有个性,有情怀,有文化,小而美。民宿是文化和旅游的载体,是情感的联结器,有自己的性格,传达某种价值观,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民宿有景区基因,吸引人;民宿有度假基因,留住人;民宿有乡建基因,融入当地人;民宿有赋能基因,升华每个人。因此,人才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注重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广大的农民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增强他们建设家园的获得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各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民宿学院及协会、民宿培训班等民宿专业人才保障体制和培训机制,以求满足民宿产业高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

  新县充分发挥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商学院引擎作用,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民宿培训班,提升民宿工作人员旅游综合素养,打通创业就业路径。重渡沟景区分级分批定期对民宿主进行礼仪礼节、服务技能、盈利模式、成本管理、优质服务等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5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姚瑛(2016)提出:民宿这一解决旅游扶贫的小小载体,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即民宿主在民宿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堆砌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而应该将当地的人文风情融合进民宿文化中,让更广泛的劳动者、劳动元素参与到民宿建设之中,做有温度的民宿主人。

  一方面,深化“民宿+”产品内容,深入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向广大消费者展示特色饮食产品加工工艺,在体验过程中品尝地道乡村美食;开发特色文创品、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业创意文化,向旅游者销售特色乡土旅游纪念品,全面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平台,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形成“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的“3+1”模式,增强当地居民深入参与本地建设的参与度、获得感与幸福感。慢居·十三月从当地村民的家里购买包括土鸡蛋、肉类、野菜等食材,做成农家饭,招待客人,提高当地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另一方面,畅享“民宿+”产品形式,民宿作为非标型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住宿产品,正以品牌、连锁的运营模求向品质化、高端化发展。民宿的发展必须与信息网络相融合,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推广,在与品牌投资商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合作上下功夫。为深入推进河南民宿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河南省文化与旅游厅牵头,与今日头条合作,举办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以“三山”地区10个县为重点,以抖音挑战赛、达人探访团为手段,让民俗文化“抖起来”、非遗传承“红起来”、风景美食“火起来”、民宿发展“热起来”,切实把“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起来。

  一房一世界,一院一主题。民宿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老家院子的柿子树,是屋檐下的鸡冠花,是母亲在厨房操劳的身影,是乡愁和情怀的表达!这种乡愁和情怀像是远山屋顶升起的炊烟,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炊烟有温度,是乡村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炊烟有味道,是红尘人家的辛酸苦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庄稼人,温暖着一颗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炊烟有声音,是母亲最亲切的呼唤。民宿在,炊烟起,游客定会自来!


  河南民宿调研之三:小民宿带动大民生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可以说,目前我国民生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农村,民生建设的最大难题也在农村。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破解这一难题,补上农村民生发展这一“短板”,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近年来,河南省在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消费升级、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充分利用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以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都把民宿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点,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做大做强民宿产业,以民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实现了乡村民宿业快速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扶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河南“三山”(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地区在这方面的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良好成就。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美化了乡村,加快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显现出了重要作用。

  1民宿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就地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为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就业权利,既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非常狭窄,难以满足农民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由乡村流向城市、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影响。特别是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家庭生计常年在外辛苦打拼,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不仅导致农村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留守群体普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和烦恼,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幸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希望在就业的同时能兼顾对家人的关爱照顾。为解决农民就业的这一困境,近年来,河南各地高度重视民宿旅游业对就业的带动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在旅游民宿业就业,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特别是帮助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创业就业,脱贫致富。一方面,旅游民宿的兴起和发展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前景,不仅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民宿,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资创业办民宿;另一方面,民宿带动了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吸纳了更多的人在旅游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就业。如河南新县,目前发展“豫风楚韵”农家乐600余家、乡村民宿100多处,旅游商品加工企业60多家,带动3万多名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就业、创业,吸纳就业人员多达5万人。

  2民宿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脱贫的新途径

  收入是民生之源。从根本上说,人们一切生活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获取稳定的收入。没有收入的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没有一定水平的收入,也就不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收入结构单一,导致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近年来,为了实现农民增收脱贫的目标,河南“三山”等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兴业战略;把发展民宿作为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兴业的中心任务,大力促进民宿旅游发展,不仅带动了大批群众创业就业,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使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变为民宿发展红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大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是民宿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二是民宿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推动旅游服务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带动了一大批群众从事民宿旅游产品的经营和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民宿经营性收入;三是通过合作社加公司加农户等方式,鼓励农民以自己的房屋、承包的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资产入股民宿项目,享受民宿发展带来的红利,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如河南光山县民宿产业的发展,目前已辐射带动12个乡镇26个村庄,采用股金分红、提供岗位、提供土地和协助资金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户数420户、贫困人口4200人,户均增收金额2000元,对乡村振兴、农村脱贫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3民宿发展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提高

  公共服务以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生产和发展直接需求为目的,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根本条件。可以说,一个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在基础性公共服务,还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都很不完善,发展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和发展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民宿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需求,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河南各地政府为了满足民宿旅游业发展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一是大力加强交通、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公用服务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生态宜居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二是不断推进科技推广、政策性信贷、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公共服务发展,为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三是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创业就业、休闲养生、研学体验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例如,河南新县为夯实民宿发展环境,近年来不断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民宿项目建设与美丽乡村、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谋划,抓好规划设计、土地、环评、征地拆迁等前期基础工作,强化厕所革命,加强风景廊道、旅游驿站、观景台和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了适应民宿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升民宿业的服务水平,新县还投资创办了大别山民宿学院和大别山商学院,加强对民宿从业者的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同时,通过引进现代科技进行智能化设施建设,实现了民宿服务的智慧化、现代化。

  4民宿发展助力农村文化水平大提升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改变农村文化贫困落后的局面,既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民宿旅游产业的兴起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近年来,河南各地在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中,紧紧抓住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增加的契机,积极推进民宿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民宿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一是适应民宿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民宿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二是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传承保护,把旅游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提升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传统认知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和“沉浸体验”相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愉悦感和归属感。如河南信阳市在推进民宿发展中,坚持把品牌运营、提升质量作为重要原则,一手抓品牌引进,一手抓人才培养,通过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民宿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对民宿业主、管家、厨娘开展经营、管理、服务培训,提升群众发展民宿的综合素质。同时,新县还围绕民宿产业,挖掘传统资源,实现了旅游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一是通过挖掘传统美食、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形成“住乡院、吃乡宴、听乡戏、忆乡愁、购乡品”的全链条、高品质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二是加强以自然风光、传统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景区建设,让古建民居得以保留、村落庭院得以绿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三是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民宿产业,激活群众的红色记忆、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不断改变群众精神面貌,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扶贫、扶志、扶智的同步发力。


  河南民宿调研之四:文旅融合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民宿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乡村民宿正在成为河南省新时期引领乡村大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旅游者而言,民宿消费不仅追求个性化住宿需求的满足,也更加凸显旅游者对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认识。当今,河南乡村民宿需抓住“加快文化旅游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的契机,不断转型升级并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成为河南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旅融合下民宿发展新趋势

  以“民”为主导,彰显生活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行业标准,将旅游民宿定义为: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该定义体现出民宿以“民”为主的导向。好的民宿发展需要大量返乡创业者或者有民宿情结的人打造管理,好的民宿需要体现当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彰显出当地建筑特色及主人的审美、生活阅历。民宿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歇脚的地方,也是旅途当中的一个温馨的家。

  以众创方式,构建“家文化”共享平台

  消费者对民宿的选择和消费,不仅反映出其对住宿服务的购买和享受,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参与。民宿是主人与消费者共同生活的场域,主人是空间的原创者,消费者是空间的再造者。在这个共同场域下,民宿主人与消费者实现彼此人生经历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共享,因此,民宿在这种共享众创模式下,多元化“家文化”共享平台也会不断成长、变化与新生。

  以“情怀”粘连,打造多样化共享文化体验

  民宿发展离不开文化体验的渗入,将房主情怀粘连家庭文化基因,使其落实到民宿建构的每一处细节上,并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实现共享文化体验的打造。多样化民宿能够将“平台的集聚性”与“实体的体验参与感”完美融合起来,并且可以通过人文情怀的黏性价值体系推动多样化商业模式的发展,让大众都能够参与构建自己的“情怀实体”。多样化共享文化体验不仅带动了个人价值观的传播,而且能够获得一个固定的、高黏性的粉丝人群,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以土地改革为保障,与乡村共生发展

  土地,是乡村旅游发展最为核心的关键性产业要素。民宿既是乡村旅游土地供给制度改革的共同受益者,也是主要推动者。一方面,民宿发展盘活了乡村中大量的闲置资产,为农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也提高了乡村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民宿发展需要展现出“乡村之美”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民宿与乡村建立更强的共生关系,共同进行乡土记忆的保护和展现,共同进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休闲化,共同进行非遗文化的活化和文创化,共同推动乡村环境和设施的改进,共同促进乡村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2河南乡村民宿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一种深度体现当地生活的旅游形式,民宿在河南蓬勃兴起。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规划,加快推进乡村民宿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地方风情、有家乡情怀的精品民宿,促使河南各地民宿的发展风生水起,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新亮点。从起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河南民宿发展“弯道超车”,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19年4月份召开的河南省首届国际民宿投资大会,共签约生态旅游项目27个、447.72亿元,精品民宿项目44个、49.45亿元,涉及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的44个村。2019年11月14日至15日,以“新时代、新乡村、新民宿”为主题的第五届全国民宿大会在河南新县召开,全国民宿行业“大咖”齐聚河南共话民宿发展,“河南民宿”成为全国民宿界的“聚焦点”。已经开业运营的乡村民宿主要分布在信阳、济源、洛阳、焦作、开封、郑州等地区的乡村和景区周边。民宿已成为带动当地居民直接创业就业的载体,富民效果明显,正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3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今文旅融合发展,共享经济推动社会资源融合,为乡村民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有利机遇下,河南省乡村民宿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内涵同质化、缺乏统一经营标准等问题,需要在河南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的基础上,探寻文旅融合的乡村民宿发展之路。

  确定产品定位,塑造品牌化战略

  发展民宿首先进行市场分析,明确细分市场与发展目标。重视河南省乡村民宿品牌发展,围绕“黄河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和功夫文化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塑造河南民宿品牌整体形象并制定发展规划。要形成民宿的品牌集聚效应,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对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渗入文化特色的民宿多元化产品的构建,分别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浪漫、亲子、怀旧等不同子主题的民宿风格,通过实施统一品牌与个别品牌策略,增强民宿文化品牌的辨识度,并针对不同地区文化民俗特点进行个性化民宿建设。

  注入当地文化,提升民宿体验附加值

  文化是民宿的灵魂,是其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当地文化的深入挖掘,是提升民宿体验附加值的重要来源。民宿经营者应该成为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桥梁,让游客对当地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进行深度体验。因此,在经营中,从设计风格,到服务理念,经营者应构筑具有当地“情怀”的文化特色体验产品,营造当地生活特色氛围,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感受地方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让游客提升参与度,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民宿品质

  要增强民宿发展的轰动效应,就需要进行高品质民宿的构建。高品质的乡村民宿并不是一味追求奢华,安全、卫生、精细服务、合理价格,以及入住后的愉悦感才是客人想要的。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极致的服务、有温度的体验,民宿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谓靠设计成为网红的民宿都可能是昙花一现。在民宿发展中,除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更应加强创新发掘,丰富产业形态与内涵,打造别具一格的设计、产品与服务,丰富游客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

  民宿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职业化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人才都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民宿来说,主人是民宿的核心吸引物,是民宿的魅力之源,因此要着重培养更多有吸引力的民宿主人,同时还要培育一批懂得经营管理,有素质有情怀的经营管理团队。第一,培养更多独立、个性的民宿主人。通过扫盲教育、创业指导、乡村旅游培训、旅游服务意识教育等方式,培育当地居民解读和展示本地文化内涵的能力、民宿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能力。第二,通过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项目回移等方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人才招引制度,重点引进一批有眼光有远见的人才返乡参与乡村特色民宿的建设和经营。第三,培训是民宿人力资源建设的解决之道,是民宿发展之本,因此可以通过各种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使从业者懂得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旅游知识等,着力培养民宿旅游扶贫管理干部和民宿旅游致富领头人。第四,可以与高校合作,发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民宿未来的发展培养后备军。第五,推出民宿导游、民宿美食家等证书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服务水平和标准。

  加强宣传和营销渠道及平台建设

  乡村民宿在营销推广方面应该结合时代背景,采取多元化营销模式,借助网络科技平台拓宽客源市场,有效解决民宿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客流潮汐现象,同时尽量避免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而无法稳定入住率的现象出现。第一,传统营销模式,比如口碑营销、旅游杂志、旅游媒体等宣传,尽管这些方式影响力有限,但它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住客更易于接受,值得长期坚持投资,一旦形成规模,便可成百年品牌。第二,网络宣传,积极利用抖音、快手、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驴妈妈等平台,发挥网络强大的宣传推介功能,使游客在玩手机的不经意间就能了解乡村旅游民宿。第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建立乡村民宿公众号,利用朋友圈的传播效应,在朋友圈发布有关美景、美食、风土民俗的图片,引起潜在消费者的关注,使潜在的游客直观地看到乡村旅游民宿的魅力,扩大宣传效果。第四,政府宣传,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节庆活动、旅游链接等做好乡村旅游民宿宣传推介,尤其是地方官网的推介,可提升乡村旅游民宿对外的知名度,促进各地乡村旅游民宿业的不断发展。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高质量民宿发展需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对民宿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制定并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乡村旅游民宿业的发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提高经营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使经营者认识到应该实现乡村旅游民宿业的合法化等。另一方面,从经营者角度,完善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增加游客居住时的舒适度;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将乡村旅游民宿业纳入系统化的管理之中;提高环境卫生标准,完善安全设施等。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产物,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为乡村民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挑战,唯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顺势发展,才能迎来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