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大会 > 媒体聚焦

中原唱响“黄河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

  从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在郑州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到今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再现奔腾壮阔的“黄河”盛景,再到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频频登上热搜榜,“黄河”的出现总是能引发中华儿女深切的家国认同,彰显出黄河文化作为“根”和“魂”的强大凝聚力。

《河南日报》中原唱响“黄河颂”

今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再现奔腾壮阔的“黄河”盛景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工作,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一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主动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河南使命”,着力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新时代河南“黄河故事”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赓续历史文脉 打造标识工程

  9月10日,洛阳市龙门大道的一处工地施工正酣,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新地标。

  “将来沿黄城市的所有非遗项目都会在这里精彩亮相,可以在这里听戏剧、品美食、看民俗,让公众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黄河历史文化。”该项目负责人说。

  从洛阳延展至黄河流域整个河南段,有许多像黄河非遗展示中心这样的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处处涌动着抢抓机遇促发展的滚滚热潮。

  去年以来,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我省坚持“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相结合,精心谋划建设标志性重大项目,重点实施以沿黄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生态廊道为主体的黄河文化标识工程,着力打造体现黄河风情、华夏文明的地标体系,赓续历史文脉。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开馆,成了游客探寻黄河文明的“网红打卡地”;商丘、焦作、濮阳等沿黄城市黄河生态廊道、三门峡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正在有序落地;一曲“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黄河大合唱正在中原大地雄壮唱响。

  郑汴洛等沿黄地市加快推进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黄河悬河城摞城展示馆建设,为展示“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历史文化提供了现实载体。

《河南日报》中原唱响“黄河颂”

初秋时节的封丘县陈桥东湖湿地景色宜人,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黄河流域生态画卷

  此外,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学谋划建设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三大黄河文化旅游片区,统筹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文化工程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沿黄大遗址公园走廊、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就是要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追问。打造黄河文化新地标,正是解答这一疑问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也是把宏大叙事的黄河文化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讲得清的“黄河故事”的核心所在。

  深化文旅融合 逐梦“诗和远方”

  在黄河滋养的这片中原沃土上,“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字在这里出现,儒家思想在这里发展,道家经典在这里著述,佛教文化在这里融入,圣哲先贤在这里渔樵耕读、著书立说……甲骨文、少林、太极、嵩山、龙门石窟等世界级文化名片更是遍布河南各地。

  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筑牢文化旅游强省之魂。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发展文化旅游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

  “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整个战略布局中,黄河文化是主线、是根本。我们坚持在‘融’字上下大功夫,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人民‘幸福河’的重要体现。”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说。

《河南日报》中原唱响“黄河颂”

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湾景区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文旅融合,打造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既是“诗和远方”的牵手,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串珠成链,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围绕“中华源·黄河魂”这一主题,一年来,我省全力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国家森林步道、湿地公园群建设,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将文化遗存、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等资源串珠成链,把黄河沿岸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扮靓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发掘整合,打造沿黄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把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我省深入发掘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了“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溯源、“大河安澜”水利水工研学、“慢行黄河生态廊道”自驾骑行、“泛舟黄河”水上体验等10条沿黄特色文化路线,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跨界融合,点亮文旅“夜经济”——一城灯火,繁华归来。

  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一路有戏”的夜游到郑州如意湖畔黄河风文创市集,从云台山的“乐队专场+百大DJ”电音节到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3D灯光秀,再沉浸在古城开封的桨声灯影、弦歌乐舞……今年暑假,缤纷多彩的“夜河南”火了。

  夜经济繁荣背后,蕴含了百姓对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催生出一系列文旅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如围绕郑汴洛等沿黄城市的“景城一体”,打造出灯光秀、电音节、星空露营、24小时书店、博物馆之夜等新业态,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推动创新传承 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乌镇借助互联网,千年古镇蜚声世界;打响电影《阿凡达》取景地的广告,张家界成为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地;用文创产品唤醒时光,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妇好鸮尊”“云纹铜禁”,成了畅销的冰箱贴、胸针、项链……不胜枚举的事实充分表明,唯有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创新传承,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近几年,全省各地开设了专门的非遗展厅,向大家展现风俗民情、审美艺术,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情趣。2019年,淮阳非遗展演期间,太昊陵景点门票连续三天在携程网电子订单数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创新传承,是用创意激活历史。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即将在郑州举办,不久前发布的电影节海报LOGO,其设计灵感来自郑州出土的中国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杜岭方鼎上的饕餮纹,而饕餮纹中的眼睛,代表的是“郑州之眼”“大众之眼”和“电影之眼”。对于这样的创意,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创意巧妙地与郑州商都历史结合,一下子拉近了与这座城市的距离,太赞了。”

  创新传承,是智慧科技赋能。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洛阳推出“云赏牡丹、花开满屏”线上直播,单日网友点击量过亿次;云台山景区直播的汉服花朝节,播放量近亿次……这些案例再次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璀璨夺目,河南发展文化旅游潜力无穷,只要咬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原就有望成为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对外开放高地。

  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从源头浩浩汤汤而来,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现代旅游、商贸等新业态,与时代同频共振,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彩。

  宋丽萍表示,还要继续叫响“老家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文旅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创新农业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写好融合发展文章;打造全省智慧旅游开放平台,让服务全程化、个性化、便利化……多方创新、形成合力,让黄河文化这个超级IP熠熠生辉。

  大河奔涌新时代,号角吹响新征程。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之热、一日之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