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儿女用血肉身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印记。
从豫西山区到黄河沿岸,从抗日根据地到秘密交通站,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着河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辛付出与不朽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跟随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访河南各地的抗战旧址、纪念馆。这些沉默的建筑,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记忆,记录着中原儿女气壮山河的英勇事迹。
△巩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全景
位于巩义市涉村镇上庄村,这里见证了巩义(原巩县)如何从苦难中崛起。
1944年河南战役后,河洛大地满目凄惨,水旱灾荒接连不断,十室九空。日寇入侵后更是雪上加霜,当时巩县仅有20万人,就被残杀418人,致伤、致残520余人,被抓走做民夫的9870人,还被抢走粮食32万公斤。
△巩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院内
1944年9月,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奉命率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巩县上庄村丁光耀院里建立了巩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项运动,开展支前工作,确保战斗及群运工作顺利进行。抗日政权的建立和根据地的日益巩固、扩大,有力地保证了抗日斗争、除奸反霸、“倒地”、减租减息、农民运动及根据地后方建设的顺利进行。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全景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222号,是一座清幽古朴的三进院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电台室
1939年10月,“八路军驻洛通讯处”在此设立。不久,通讯处改为办事处,简称“洛八办”。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统战工作,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局部院落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1060件(套),重点展示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自1938年建立到1942年撤离期间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对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指导情况,阐述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
渑池县城关镇海露大街上,一座挂着“刘少奇旧居”匾额的院落格外醒目,旁边的灰色砖墙上,“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的牌子告诉我们这里的不平凡。
此处是刘少奇同志起草和首次宣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地方。
纪念馆主要展品包括刘少奇在渑池工作生活期间使用过的桌子、椅子、火盆、床,以及王光美题字等87件展品。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念馆先后举办了“刘少奇与抗战”“永远的旗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书法长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历史版本”等临时展览。
△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院落
△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坐落于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占地面积284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
抗日战争后期,这里曾驻扎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克诚、杨得志、黄敬、宋任穷等在冀鲁豫边区领导指挥了抗日斗争。
△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由“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军工史迹展”“冀鲁豫军区纪念馆”“民俗博物馆”4个部分组成,现藏文物620余件(套),其中二级文物7件(套)、三级文物36件(套)。
△林州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北厢房
在林州市任村镇任村,一处革命遗址静静矗立,讲述着边区军民英勇抗战的烽火岁月。
1940年初,八路军总部决定向逼近林北县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军发动磁武涉林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以任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1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北方局决定,在此成立了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在敌占区大中城市和伪军中进行派遣工作,并担任前总情报处的交通联络任务;开辟豫北一带敌伪占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爱国人士,共同抗战;开辟通往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护送来往干部,转运军用物资等。
△常仙甫故居全景
位于鹤壁市浚县屯子镇裴庄村,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常仙甫(1888-1946),名玉堂,字仙甫,号老仙,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开明士绅、爱国志士,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他一生追求真理,不屈不挠同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及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利用崇高的社会威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协助中共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为根据地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1946年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终年58岁。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全景
1940年至1945年,常仙甫故居是中共卫西工委的主要办公地址之一,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之间红色地下交通线上的重要交通站,曾出色完成了护送邓小平及其夫人卓琳,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安全过境的重要任务。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院落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位于鹤壁市浚县屯子镇原厚村,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1940年中共卫西工委在此成立,李先贤任书记,赵良珍任组织部部长,肖国贤任宣传部部长。卫西工委在冀鲁豫二地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陈毅故居院内
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是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专署在1943年10月12日建立的重要机构,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将军楼院内
四县边工委抗日办事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促进了我党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沟通了冀鲁豫军区同八路军总部和延安中共中央的联系,保障了过往干部的安全及政令畅通,加强了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鸿昌烈士旧居全景
吉鸿昌烈士旧居位于周口市扶沟县吕潭镇,西邻吕潭学校旧址,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河南省发改委等部门公布为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吉鸿昌烈士旧居院落
旧居整体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均为单檐硬山式,抬梁式构架,砖木结构,灰板瓦覆顶。
吉鸿昌烈士旧居,是吕潭学校旧址的组成部分。吕潭学校由吉鸿昌将军于1928—1930年间创办,后易名为吉鸿昌学校。因吉鸿昌将军一心革命,从不置产业,校董会于1931年在校东墙外,为其修建宅院一座,供其返乡休憩。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优秀共产党员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10月18日生于吕潭镇,18岁参加革命,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4年11月24日被杀害于北平,牺牲时年仅39岁。2009年9月14日,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彭雪枫旧居
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位于南阳市镇平县建设东路378号,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916平方米,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纪念馆馆藏文物182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20件(套)、二级文物91件(套)、三级文物716件(套)。基本陈列“彭雪枫生平事迹展”由瞻仰厅及3个展厅组成,展览面积1200平方米,展线长1000余米,展陈图片700余张、实物50余件,全面介绍彭雪枫将军光辉的一生。
△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1907—1944),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先后任红军大队政委、师政委等职,后随中央红军长征,指挥参加了四渡赤水河、攻占娄山关等著名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曾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主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殉国,时年37岁。
△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彭雪枫曾被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1927年,竹沟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我党在这里先后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多人,组成东进南下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小延安”。
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抗,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之后,竹沟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延安街119号,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是全国建立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现有馆藏文物5988件(套),其中等级文物1546件(套),其他实物、文献、图片等4442件(套)。
△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馆名牌匾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建馆近70年来,累计接待观众2.2亿多人次,充分发挥了辐射精神文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情操,推介老区确山,联系新四军后代和各地新四军研究会的桥梁作用,已成为豫南大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璀璨明珠。
漫步这些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散落在中原大地的红色珍珠,串联起河南抗战的壮丽画卷。
从豫西山区到豫东平原,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三千万中原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抗战的铜墙铁壁。他们的革命精神如同太行山一样巍峨屹立,如同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原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张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