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一角
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的引领下,河南省周口市近年来继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和时庄夏代早期粮仓城发掘之后,陆续发掘了淮阳区蒋台遗址、朱丘寺遗址和太康县刘庄遗址,且均有较重要的发现。
作为亮点之一,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城区东南,于1979年被发现,是一座规划严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的史前古城址,是中原龙山文化城址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拥有4000多年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
该遗址2022年被纳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探索“文物+”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城市实体中轴线的“鼻祖”
如今的平粮台草木葱茏,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古城。平粮台古城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国家起源、城市的出现、早期奴隶制的形成、社会分工差异化和青铜冶炼技术发展史等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在平粮台古城内,有一条宽六七米、贯穿南北的道路,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位置居中、两侧对称,是名副其实的中轴大道。平粮台古城平面呈正方形,方向北偏东6°,占地5万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规划严整的方形城。
目前,平粮台古城已先后实施城垣本体保护加固工程、环境整治一期和二期工程、南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平粮台古城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博物馆等)项目,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预防性、抢救性保护措施。建立了遗址日常维护与监测制度,定期对遗址本体的水文地质、生物活动、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进行监测记录。
平粮台古城遗址早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二十世纪河南十项重要考古发现”,2016年、2021年分别被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2020年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纳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并于同年被评为“河南省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
多项考古成果“名列第一”
平粮台考古发现了很多“第一”,这里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城邑排水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南城门处就发现有陶水管,当时定性为“排水管”。2014年至2016年继续发掘时,又在南城门上发现了两组排水管,还发现了用于进水的排水沟和向外排水的排水沟,再加上发现的排水管,被认为是“有进有出的排水系统”。
到了2019年,又在城址内部房屋的垫土上发现了东西向的排水管,并且汇入了南北向的排水沟。城内的这种排水管、排水沟,加上原来南城的排水设施,把多次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已经拼凑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城邑排水系统。
除了城市排水,在遗址南城门的附近有多处车辙痕迹,宽0.1米至0.15米,最深处0.12米,最明显的一条长达3.3米。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古人究竟“开”的是什么车?通过发现的车辙痕迹,专家初步判断为“双轮车”。
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夏代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淮阳平粮台遗址车辙的发现,又将中国用车的起源提前了至少500年。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车辙痕迹,距今至少42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辙痕迹,对研究我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大遗址保护点亮文化地标
2022年12月,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加快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程,淮阳区财政部门为平粮台古城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申报了1.2亿元的专项债资金,河南省发改委下达了1600万元的支持资金。
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2500亩,拟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373.5亩,计划总投资4.4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考古工作站、博物馆、大门(广场)、停车场、道路、绿化、安防、消防、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古城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环境整治等项目。目前已完工和正在实施的项目主要有考古工作站、新建博物馆及附属工程、古城遗址环境整治二期工程、基本陈列展布展工程、古城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博物馆室外工程、南城门遗址保护展示6个子项目。
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总投资9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7606平方米。为便于开展社会教育,2019年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适时对遗址原有简陋的文物展室进行了改造提升,开放了180平方米的以“图片+少量文物标本”为主题的微型平粮台古城遗址基本展,并长期免费对外开放。
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从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到专业人才的调配,再到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每一环节都得到了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向平粮台古城遗址所在地大朱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专业视角瞄定平粮台古城遗址内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整建议。
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后,大朱村将结合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旅,让考古遗址公园“文物+”建设成果惠及群众。
(本版内容感谢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