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来河南“走谷雨”,抓住春天小尾巴


谷雨|春季节气之末


今日,我们共同迎来“谷雨”节气

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雨生百谷,故曰谷雨

有暖意,但热未至

有凉风,但寒已消

与自然物候的迎来送往之间

来河南,抓住春天的小尾巴吧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在桑树上见到戴胜鸟,是养蚕季即将开始的象征。


  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是最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最早的家蚕是由鳞翅目野蚕驯化而来的,古代先民发现这种蚕能吐丝结茧,从茧上抽取的丝可以用作纺织,便开始驯育这种昆虫而成家蚕。



  说起蚕丝,就不得不提到仰韶村遗址。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韶山南麓仰韶村南的缓坡台地上,它的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


  之所以叫仰韶村,就是站在这个村子里,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巍巍的韶山,取仰望、崇敬韶山之意。


  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房屋建筑以及青灰色“混凝土”房屋建筑遗存。


  多学科合作研究也有诸多新发现,如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人骨土样样品中检测到丝绸残留信息,在仰韶文化时期小口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有谷物发酵酒的证据等。


  沿着这里漫步,仿佛一走就是7000年:想象一下,千年前的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从事采桑制陶、养蚕织布、狩猎酿酒等工作,抬头就能和咱们仰望着同一座韶山,是不是很奇妙!



  若你在仰韶村遗址触摸过千年前的蚕丝经纬,不妨在谷雨时节驱车前行,再赴一场山水与文明的邀约。


  仰韶村10公里外的仙门山,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先民的诗意,让历史在仙门山的春风里鲜活生长。


在仙门山,将谷雨的诗意定格


  古迹遗址是古代留下的遗产,现代景区则是当代人的休闲空间。位于秦岭、太行山脉交汇处的仙门山,正是占尽韶山主峰“层峦叠嶂,林壑幽美”特色的休闲好去处。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诗人元稹曾以寥寥数笔,将谷雨时节的天地灵气凝于诗中。暮春的仙门山,正应了这诗句——细雨润泽后的群峰如披青纱,云雾缭绕间,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每一笔都写满春的深意。



  仙门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渑池县境内,与许多神话传说相连,因山中有“五福仙门”“穿天仙门”“佛龛仙门”三座仙门,因而得名。


  经过数亿年地质沉淀和流水侵蚀、流水切割形成的仰韶仙门山,以紫色石英砂石为主要结构的U形峡谷,形成了如楚腰峡、神门古道一线天等地质景观。


  山上潭波连珠、壁立万仞、激流飞溅,岩壁上能清晰看出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侵蚀痕迹。景观自然天成,鬼斧神工,四时之景不同。



  暮春易逝,而谷雨时节的仙门山却将诗意定格,从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路走到仰韶仙门山景区,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新的足迹与先民的生活图景在这里重合。


  在夕阳的余晖中,品一口源自仙门山的佳酿,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一次心灵共鸣。


  今日便是谷雨,谷雨这天,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即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探望亲人和朋友,或者到野外“踩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节,徜徉在山林花海中,便能尽情感受春天的美好。趁着暮春时节,赶紧顺着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推出的“豫见山河”二十四节气系列稿件,来河南的大好山河走走吧!


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景致

总会有一种在不经意间

安抚我们奔波的心灵

无论是暮春

还是即将要到来的初夏

只要你想来

老家河南都在这里等你体验

(图源:河南日报、仰韶仙门山)

责任编辑:王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