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河南这座小城,点亮了中华文明曙光

  在崤函古道与黄河臂弯的交汇处,静卧着一座被中华文明曙光亲吻的千年古邑——渑池。

  千年前,渑池因“南有渑池”而得名;百年前,渑池则因“仰韶文化”而闻名。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在渑池仰韶村挥铲破土,叩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门。

  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就此命名,填补了当时对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认知空白。

  如今的仰韶遗址,早已褪去黄土的寂寥。一条彩虹路把渑池县和遗址公园连接在一起,行走其间,山风拂面,好似一轴“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

  仰韶遗址的彩陶纹样穿越时空绽放,秦赵会盟的鼓角铮鸣仍在回荡,这座小城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惊艳世界。

  对中国现代考古学而言,仰韶村遗址是永远的精神原乡。

  四次考古发掘如同打开了时空胶囊,青灰色“混凝土”建筑遗存颠覆人们传统认知,丝绸残留与谷物发酵酒的证据链,将中华文明的物质图谱向前推进千年。

  仰韶村遗址2017年被批准立项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于2022年年底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为了讲好“仰韶故事”,渑池县将把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穿点连线,形成“一中心、两环、三广场、四点、五园”的展示格局,着力打造集文化遗产保护、价值阐释、遗存展示、考古纪念、科学研究、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考古圣地景观。

  2024年9月24日,仰韶文化博物馆全新开馆。总体布局上,打开围墙束缚,让博物馆与遗址公园浑然一体、与仰韶山水和谐交融。球幕影院、空气成像、裸眼3D、游客互动等数字化设施的应用,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

  在渑池街头,仰韶文化正进行着时尚蜕变。

  这里处处可见仰韶文化的彩陶元素,小口尖底瓶、彩陶双联罐、彩陶纹碗等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或变身为超大体型的雕塑,或化身为各种卡通造型,随机出现在渑池县城的任何角落。

  钻木取火、磨制石器、陶器彩绘、彩陶拼图……在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体验着一个个研学项目,探寻着关于彩陶的奥秘。

  彩色的陶器,盛开的鲜花,相映成趣,别致高雅,正在成为会说话的中原远古文化“代言人”。

  不同于以往仿制文物的仰韶彩陶,近年来一种被称为“仰韶瓷”的器具问世。

  在黄绿色的明亮釉子下,花瓣纹、月牙纹等仰韶彩陶特有的纹饰清晰显现,使得茶具、酒具、餐具等瓷器与仰韶彩陶文化实现了“嫁接”,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仰韶之名,源于先民对自然的诗意凝望。

  这里的人们抬头即见峰峦叠翠,俯首可掬清泉流韵,将“仰望韶山”的意境镌刻成永恒的地名。

  渑池的魅力,既蕴藏于7000年的文明密码中,也流淌在黄河臂弯的山水肌理间。

  这座小城以“文明探源+生态康养”双线交织的旅游格局,为不同需求的旅行者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选择。

  仰韶大峡谷全长50余公里,内有50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游区域由“一区三谷”组成,分别是起步区、仰韶谷、龙龟谷、观音谷。这里层峦叠嶂、山峰耸立、裂谷纵横、清净幽美。

  其中,仰韶谷全长约1200米,再现人类5000-7000年前的生活场景,可探索悬棺之谜,感受仰韶文化。

  黄河丹峡位于渑池县坡头乡境内,峡谷内怪石林立、飞泉瀑布。这里的地质景观独特,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对于地质爱好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仰韶仙门山拥有高达95%的森林覆盖率,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主峰海拔1347米,地处秦岭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界处,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研学、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景区。

  依托历史建筑改造的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再现了抗战时期情报传递、物资转运的红色脉络。馆内展陈的电台、军服等实物,串联起豫西革命史的时空坐标。

  走进明清古村落赵沟古村,村里的石板路、古民居、祠堂等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在这里可以感受传统乡村生活和浓郁历史氛围。

  渑池的烟火气里,藏着文明的味觉基因。

  渑池人一天的好心情,往往是从一碗凉粉汤开始的。渑池凉粉汤是三门峡地区的“早餐之王”,凉粉晶莹剔透,配上各种蔬菜和调料,汤汁浓郁香辣。

  羊肉汤也是“舌尖上的渑池”中的佼佼者,肉质鲜嫩而不膻,经过长时间炖煮后,汤色乳白、味道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十碗席”之于渑池,如同“水席”之于洛阳。豫西山区气候干燥寒冷,雨量稀少,汤菜便成了餐桌上的主角。渑池人将猪肉、萝卜、田野菜等普通食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十碗水席”。

  条子肉的丰腴、小酥肉的酥香、八宝饭的甜糯,在蒸腾的热气中演绎食材本味。看似平常的萝卜白菜,经“先蒸后焖”的古法点化,幻化出十种风味,暗合十全十美的生命哲学。

  当游客用仰韶复刻陶碗盛起佳肴,完成的是跨越7000年的文明对话。

责任编辑: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