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河南这些宝藏古建筑,你确定不去看看?

  中原古建筑

  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集中展现了古代艺术、科技和美学

  等领域的非凡智慧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起领略中原古建筑之美

  聆听古代“凝固的音乐”

  郑州文庙、城隍庙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有了自己的城市“一环”。郑州商城遗址是郑州能跻身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也是沿袭了3000多年的城市中心。位于其中的文庙、城隍庙是郑州文脉所系、城魂所在,也是当代人品味郑州历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场所。

  郑州城隍庙(王羿 摄影)

  郑州文庙是全国除曲阜孔庙外最古老的文庙,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郑县志》记载,郑州文庙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元顺帝至正六年,依原貌重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遭大火,毁坏殆尽。2006年,大成殿被整体抬升,复原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等建筑,初步恢复了文庙的规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郑州文庙(王羿 摄影)

  每年的重要节点,郑州文庙都要举行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年初“新年撞钟”开启吉祥,“金声问学”和“棂星赐福”的启智求学活动、“成童礼”活动、“开蒙拜师礼”的尊师重教活动以及“孔子印象”展和“六艺传习”展览等都受到学子的欢迎。

  郑州文庙(王羿 摄影)

  与文庙相距不远的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郑州市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城隍庙遵循坐北朝南的规制,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中心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建筑有大门、仪门、戏楼、大殿、拜厦和后寝宫,均建在高台上,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疏朗有致。

  郑州城隍庙(王羿 摄影)

  郑州城隍庙(王羿 摄影)

  郑州文庙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大街301号

  郑州城隍庙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商城路4号

  武陟县嘉应观

  武陟县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腰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治黄重地,黄河文化积淀厚重。

  嘉应观(图源:武陟文旅)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仿北京故宫,宫、庙、衙署三体合一。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主体建筑有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禹王阁、风神殿、雨神殿等。其中,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御碑亭内的铜碑高4.3米,碑文为雍正撰文书丹,制作精美。

  嘉应观(图源:武陟文旅)

  在嘉应观的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上,古人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铁铸和铜铸等工艺,展现了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

  嘉应观(图源:武陟文旅)

  嘉应观建筑群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与智慧,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

  安阳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地处安阳市西南30公里的宝山东南麓峡谷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道凭法师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创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曾一度成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俗称“万佛沟”,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安阳灵泉寺石窟内,最负盛名的大住圣窟(安阳市龙安区文广体旅局供图)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中,就有灵泉寺石窟。灵泉寺石窟东西两山共有石窟247座,现存单层石塔1对,为我国最早的石塔之一,还有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1对、隋代石狮1对、唐代碑刻3通,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灵泉寺石窟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住圣窟是灵泉寺范围内最大的石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堪称“三奇”。“一奇”在于该窟开凿在整块巨石之上,圆拱状窟门,尖拱门楣,使整个石室更显神秘;“二奇”则是窟门外设有门神,门神雕像近两米,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神色威严;“三奇”在于窟内的42尊佛像神态各异、造型精致,或古朴严谨,或端庄秀丽,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地址: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南坪村南

  周口太昊陵

  太昊陵,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周口市淮阳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淮阳太昊陵内人头攒动(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白周峰 摄影)

  太昊伏羲陵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

  太昊陵现存建筑群主要为明代所建,气势恢宏。太昊陵分为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图源:太昊陵景区)

  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淮阳古为陈国,传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后葬于此。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拥向淮阳区太昊陵祭拜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单日游客达数十万人。2008年,太昊陵庙会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庙会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地址:周口市淮阳区龙都大道中路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

  社旗山陕会馆(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南船北马、商贾辐辏”,历史上的赊店镇,依托赵河、白河与江汉水系通联的优势,成为南方漕运与北上马队转运货物的物流码头。以福建、湖北等地的茶叶和江浙地区的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产品以此为节点,远销至俄罗斯乃至中亚、欧洲,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埠传奇。

  非遗展演(图源:社旗山陕会馆景区)

  “金赊店、银石桥、铜瓦店”,当时以晋、陕商帮为代表的各地商队、行会常驻于此,发展出以不同行业命名的“七十二街”,并以山陕会馆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分布,其以商埠文化构成的鲜明特色,在中原地区无出其右。

  稳定的物流往来与繁盛的交易市场,为山陕会馆的营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在几代匠人和建筑者的努力下,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成为同类建筑群落的翘楚,更以木雕、石雕、建筑等“三绝”被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所称赞。

  如今,古色古香的赊店古镇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依旧相伴无间,在每天的日升月落、光阴流逝中,古镇不老,依然生机勃勃。

  地址: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永庆街9号

  河南宝藏古建筑远不止这些

  你想给朋友们推荐哪个?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