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裸眼3D等数字化赋能,穿越历史触摸开封“城摞城”

宝藏博物馆

数字化技术赋能,触摸古都开封前世今生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这句稚嫩孩童都会唱诵的歌谣,道尽了这座八朝古都的千年变迁。位于大河之畔的开封,兴于漕运,又数度因水灾沦为废墟,可谓是“兴也黄河,毁也黄河”。

  如今,通过裸眼3D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我们得以触摸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感悟陈寅恪笔下“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01 裸眼3D效果,打造“沉浸式”古今交融


  2000年,为了测量开封城墙的真实高度,文物部门在大梁门下发掘了一小段城墙,却在城楼马道的北侧,意外地发现了一层保存比较完好的早期马道遗址,考古人员在此先后发现了年代不同且上下相叠的三层马道。



  为充分活化展示利用开封城墙遗存,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遗产靓起来,2019年5月,开封专项投入约2000万资金对大梁门及古马道遗址进行高科技技术改造。

  古马道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在充分保护现有三层马道的基础上,联合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形成L型成像载体双幕联动,打造沉浸式实景数字沙盘,配合颠覆传统的影片制作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裸眼3D效果,让游客站在遗址之上,直观遗址全貌并了解其前世今生。



  改造后的古马道博物馆将以最少的空间开发体量,打通空间时间边界,为游客带来最极致的文化体验。

  现场可以看到,裸眼3D影片《微梦大梁门》通过六面8K高清LED屏组合形成全沉浸虚拟环境,实现360度的空间包裹,为游客带来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该负责人表示,地面观看平台为大梁门“内城城墙”属性进行专属设计,实景打造一座由表及里的“呼吸城池”,让游客站在城池之上,亲身感受跨越千年时光,见证开封古都的传承。


  02 数字化技术加持,让宋代石碑再现昔日光华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之所在,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往事越千年,当年的开封府在今地表已不见踪迹,但《开封府题名记》碑却流传后世,默默诉说着北宋开封府一百六十余年的辉煌。

  《开封府题名记》碑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包括铁面无私的包拯、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不计进退的欧阳修、样样精通的苏颂,这些历史人物广为人知,流传至今,代表了当时最有力量、最优秀的一个群体。

  因此,这通石碑也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开封市博物馆陈展部张玥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修筑人防工事,石碑被撂在大街上,后来建防空洞时,看它结实,又把它垒到墙上。历经数千年人事沧桑,上面很多字已经依稀难辨。



  看不清不要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我们可以通过旁边放置的一块触摸屏,看到3D、拓片、全景、复原等多个场景下的《开封府题名记》碑。特别是复原功能,将石碑上所有的字样进行还原,让游客可以清晰的看到石碑上记载的当时每个开封市“市长”的名字、在任时间和其职务。



  如果想更详细的了解每个人的事迹,还可点击“人物”一栏,就会弹出对应的人物的生平以及他在开封府尹任上做出的贡献。

  张玥总结说,时间虽然可以消磨一切,但对于开封府题名记碑中那些千古传诵的人和事,却冲破了时空的阻隔,像一面旗帜引领后人。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