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今年在山东的首场表演中,就听见台下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周边山上山下密密麻麻全是人,结束后被观众挤到后台拍照、合影、签名,特别感谢戏迷观众们对我们的热捧,也是驱动我们前进和成长的动力!”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杜永真动情地说。
前不久,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山东省济宁市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戏曲热潮,他们以连续6天上演10场的高强度节奏,展现了豫剧强大的生命力与无尽的艺术魅力。
3月8日,他们的经典剧目《秦雪梅》将在郑州大剧院上演,河南戏迷也将重温豫剧大师阎立品的阎派经典唱腔。
6天10场唱响山东大地,新时代戏曲表演要抓住精髓
春节过后不久,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便马不停蹄赶赴山东进行演出。“我们从大年初七就开始巡演,豫剧以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把十里八村的、甚至外省的观众吸引到演出现场来,对我们豫剧演员来说是非常激动的,内心也非常想征服省外的戏迷观众。”杜永真说。
作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秦雪梅》等经典豫剧剧目的主演,杜永真在此轮表演中参演了6场。她说,在《秦雪梅》中,她的表演引得台下观众共情,甚至许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还沉浸在戏中,久久不能自拔。
豫剧《秦雪梅》是阎派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明朝成化年间,宰相秦国政之女秦雪梅与同朝宰相之子商林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结为联姻。后商家受奸党所害,家道败落。雪梅坚贞不渝,据理争辩,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赴商府祭吊的故事。
谈到亮点,杜永真介绍,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唱段是最重要的,“秦雪梅这个角色,除了换装时间全部几乎全部都在演唱,特别考验演员的唱功”,作为阎派的再传弟子,杜永真在传承道路上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也延续着大师对塑造完美艺术的心愿与追求。
杜永真介绍,《秦雪梅》自创立至今改了至少五版,每一代的戏曲人不满足于对秦雪梅形象的塑造,一直想要追求更完美的秦雪梅,因此一直在改,也是对艺术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永远没有止步的状态。
“艺术的精髓不能偏离,要找准特点,神似而非形似,大师的天籁之音是与生俱来的,再加上后期的艺术造诣,我们是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并非一味地去模仿大师的嗓音,而是找仔细去揣摩大师的声音蕴含的内核,比如说年龄感、唱腔声腔上的特点等,能否滋养心灵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杜永真说。
青年团出圈并非意料之外,“秦雪梅”让青年观众爱上戏曲
杜永真注意到,在山东表演期间,现场观众不仅仅有老年人,也有很多年轻观众,甚至没有看过戏的观众看完后也开始对戏曲产生兴趣。她坦言,观众们看完戏曲表演之后的激动状态是演员们非常期待的,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喜欢上戏曲也是每个青年戏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她看来,戏曲传承要抓住“固本求新”的理念,根据时代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节奏来进行全新的演绎。“比如将三个小时的戏缩减为两个小时,是我们的一种大胆尝试。如果一线城市的观众去剧院看戏,七点半开场演上三个多小时,可能末班地铁都赶不上了,所以我们要通过改变控制时长,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达到大众审美需求。”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这次“出圈”在杜永真看来并不是意料之外的,她认为,青年团全是年轻人,思维都比较灵活,大家关注的东西都是与时俱进的,平时都是认真表演的状态,时刻在为了“出圈”的机会而酝酿着。同时,在当下网络发达的时代,也让大家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推动戏曲出圈。
杜永真表示,青年团平时的演出机会非常多,大家能够与不同地域、不同层面观众碰面的时候机会也比较多,“出圈”要保证在对传统文化足够尊重的基础上,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需求,把握好其中的度。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他们了解太少,我们的责任就是把传统文化输送到他们的眼睛里、耳朵里,让他们去感受、感知、再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培养新的戏曲观众,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杜永真说。
(黄亚芳/文)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