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故土人文”与“历史根脉”是链接每个人“乡愁情结”的悠长眷恋。如何以地名文化守护城市记忆,以“千年字号”释放资源要素,考验着民政工作的创新思路和责任担当。
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注重挖掘、保护地名文化,依托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积极挖掘“千年字号 ”、争创“千年字号”、擦亮“千年字号”,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温县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鉴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24年,温县武德镇被认定为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第一批“千年古镇”;目前,该县正积极推进千年古村申报工作,让“千年字号”成为贯通文脉、守护乡愁、赋能发展的文旅名片。
挖掘地名富矿,叫响“千年字号”,以“三张图集”织密地名网
《辞源》对“温县”的解释为:“周畿内邑,司寇苏忿生封邑。汉置县,属河内郡。”
温县地名文化内涵丰富。以历史事件为地名的有古温城、北平皋、武德镇等;以历史人物为地名的有方头、西虢、古贤等;以姓氏作地名的有牛洼、贺村、蔡庄等;以地形或地理位置为地名的有五里远、东口、大玉兰……如果把这些地名标记成点、彼此连接,仿佛能连出一枚枚足印图像:作为夏代温国故都,古温城是夏人足迹;作为商祖乙都城,北平皋是商人脚印;作为西汉高祖置州县处,武德镇是汉朝印记;作为晋文公称霸会盟所,西梁所是春秋图谱;作为司马懿设馆招贤地,招贤是三国图鉴……
据统计,该县村名中传承千年以上的有46个村。在挖掘地名富矿上,该县利用成果转化成“图”、推动地名采集上“图”、建设地名数据共享“图”,以“三张图集”织密乡村地名网。
在转化成“图”方面,该县将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和普查档案整理成果进行转化,印制成温县政区图,通过编印地名图集、地名词典、地名志等方式满足群众生活和乡村振兴对地名服务的需求;在采集上“图”方面,对标地名的音、形、义、位、类等要素摸清家底,发动群众组建地名信息员队伍,实现乡村地名常态化采集上图;在数据共享“图”方面,开发地名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将地名普查收录的地名生成电子数据、赋予空间信息,为群众提供精准的地名查询服务。
延续文化积淀,争创“千年字号”,以“三个到位”做好顶层设计
一个区域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区域生命的一部分。而古镇、古村、故居、古迹和历史名人,则使这方水土因为有了千百年历史的延续,丰厚的文化积淀得以传承。
温县有馆藏文物3800余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徐堡古城址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所遗址、北平皋遗址、州城遗址、王薛清代民居、遇仙观等14处;《二十五史》中有温国国君温平、西周大司寇苏忿生、春秋战国教育家卜商、晋代开国皇帝司马炎、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等141位温县籍人物被载入帝纪或列传;“温”“苏”“邢”“耿”“覃”“州”“寇”7个姓氏发源于温县。
古老的大地上,散布着许多个千年以上古镇和古村。该县以争创“千年字号”为契机,组织地名、文史、考古等专家学者开展调研、论证、评估,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镇、村申报,让这些根植于历史源流和社会生活变迁之中古镇与古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组织领导到位,该县成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地名委员会职责,细化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分工,为地名管理工作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度保障到位,随着《温县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温县地名管理实施细则》《温县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深入落实和推进,使地名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了由民政、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实现地名管理工作日常事务商议常态化,规范了乡村地名管理和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激发资源要素,用好“千年字号”,“三项延伸”赋能乡村振兴
“千年字号”无疑是承载一段历史、记录一抹乡愁、激荡一方振兴的金名片。
为激发“千年字号”内在价值,释放振兴发展要素,该县着力构建适应城乡产业发展的体系,延伸“千年字号”+“产业元素+地理标志+文化资源”,赋能经济、农业、文旅发展。
在“千年字号+产业元素”赋能产业发展上,该县利用地名文化,生产了“古温液”“大将军”等酒类产品,“怀山堂”“保和堂”等怀药深加工类产品;在“千年字号+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上,该县融入地名元素,推动温县铁棍山药集齐工商、质检和农业三大“国家级地标”,利用“温麦”系列种子资源,建设国家唯一的小麦博物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助力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在“千年字号+文化资源”赋能文游提质上,该县延伸地名效应,推动陈家沟以“太极拳”为元素,衍生演艺、培训、泥塑、剪纸、服装、器械等相关产品、产业;推动下石井村油葵、吕村七彩油菜花、古贤村碾馔成为新晋旅游打卡地。
当人们穿行在“千字号”“金字号”的安乐寨、慈胜寺、西梁所、陈家沟,借助地名故事感受不同朝代历史、风云人物留在家乡的文化印记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当人们赏鉴着“千字号”“金字号”的古温液、将军酒、怀药膳、太极拳……借助悠久历史感受古温大地孕育、蕴藏的康养瑰宝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这无疑会让本地人提升地域文化自信、提振乡村振兴动能;无疑会让外地人热爱温县地名文化,生起投资兴业念头。
赓续地名文脉,不仅是让好名字标注在地图里,宣传在书籍、牌匾里,更重要的是让好地名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徐徐流淌进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心里,厚植文化自信。据悉,目前,该县正在深入探索“地名+文化+旅游+产业”模式,通过开通体现温县优秀地名文化的地名文旅专线,以悠久文化和历史温度,有力提升温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记者:崔志坚 通讯员:崔新娟 王二庆)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