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祥龙贺岁——百人剪百龙”剪纸展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举行。展览以“龙”为创作主题,剪纸艺术为表现形式,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征集甄选出100幅风格多样、独具匠心的剪纸作品。
在这100位创作者中,年龄最大的高达78岁,而最小的年仅8岁。展览旨在用民俗活动恭贺龙年新禧,送上新春祝福。剪纸展还邀请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观众在现场举行“百人剪百龙”活动。
展览由洛阳市文物局主办,洛阳民俗博物馆承办,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协办。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
《花间游龙》沈杨 河南省
“剪纸作品《花间游龙》的创作者沈杨是一名26岁的外卖小哥,他十分热爱传统文化。”洛阳民俗博物馆讲解员韩艳博介绍,本作品以传统的“穿花龙”纹样为主,辅以花卉组成的吉祥纹样,通过彩绘剪纸的技法,令整组图案色彩斑斓。作品中包含十种花卉、喻意“十全十美”,象征四季的花卉与对应的吉祥动物组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福寿双全”“喜上眉梢”四组吉祥纹样,寓意美好。
《幼龙献瑞》杨智博 河南省
《幼龙献瑞》的作品,出自创作者杨智博小朋友。杨智博是洛阳汝阳人,今年8岁。他说,“经常看妈妈剪纸,觉得特别漂亮,在妈妈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剪纸。这幅作品采用的是单色上方是一只萌气十足的幼龙与祥云嬉戏玩耍,下方分别是洛阳牡丹和汝阳的杜鹃花,希望这只幼龙可以给人们带来福气和瑞气。”
据悉,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剪一刻中尽显手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人尊龙为万物之长,悠悠岁月流转,龙形象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直至两宋,逐渐定型,同时被人们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借助在器物上雕刻或绘制龙形,在建筑上装饰龙的形象……在文学典籍、书法绘画之中,常常能看到龙的身影。
同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洛阳民俗博物馆等六十余家博物馆主办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洛阳民俗博物馆举行。该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
洛阳民俗博物馆在图片展览的基础上,特别甄选数十件以龙为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和其他生肖文物予以展出,通过这些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生肖形象,彰显年俗文化魅力,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绽放华彩。
清“状元及第”匾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清“状元及第”匾,边框浮雕龙纹,龙麟整齐匀密。匾额材质为木质,长113厘米、宽54厘米。匾文及款识均为楷书、阳刻。款识内容为:“庚辰科嘉庆二十五年陈继昌恭立”。“状元及第”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翰林院修撰陈继昌题写。
清龙凤纹绣裙
这件馆藏于洛阳民俗博物馆的清龙凤纹绣裙,裙面绣有龙凤等纹饰。汉·孔鲋《孔丛子·记问》中记载:“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后以“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这件绣裙长90厘米、腰围102厘米,为清中期绣品。
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与农耕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从龙形象演变过程中,窥见中华文明的神秘起源,了解到中华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记者:王雪娜 通讯员:杨珂馨)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