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舞龙,在国内很多地方并不罕见,但能像河南孟州龙台村这样把舞龙舞出各种新花样的火龙舞,就不多了。

  如今,集舞龙、焰火、锣鼓、唢呐、表演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龙台火龙舞,早在2011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着场面大、观赏性强,成为地方大型演艺活动的“扛把子”表演,广受欢迎。

  龙文化催生火龙舞,源远流长

  1月4日上午,新年伊始,位于孟州市西部岭区的槐树乡龙台村村口,两条硕大的盘龙撑起的村名牌坊十分醒目。站在这里,说起火龙舞的缘起,龙台村火龙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蒙玲如数家珍。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龙台火龙舞传承人王蒙玲介绍火龙舞过往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龙台村,龙文化源远流长。

  他说,作为火龙舞的发源地,龙台村与龙有不解之缘,火龙舞表演也是源远流长。村旁的蟠龙岭也叫五龙岭,是全市的制高点。村西北有座五龙庙,庙内雕塑红蓝绿黄白五色巨龙,庙周边有五道丘陵,绵延起伏,活像五条翩翩起舞的巨龙向庙内齐奔。此外,龙台村先民自古即有开展舞龙祈雨的祭祀传统,并逐渐形成了民间舞蹈。

  “站在村旁海拔300多米的岭区制高点上,可见周边有5道山岭如同巨龙汇拢而来。这也是火龙舞表演的一个重要套路五龙汇。”曾任职龙台村村支书的王蒙玲说,火龙舞的形成,起始于农耕文明,是龙台村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既是村周围五条龙沟和五龙庙的化身与缩影,也是村民向往美好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孟县金石志》记载,“龙舞”表演在西周时期已在龙台村流行,汉武帝时曾参加祭祀活动。隋炀帝末期(公元613年)出现的火龙舞表演,是在龙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千年演变,火龙的制作工艺越来越高超,火龙舞表演越来越精彩。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龙台火龙舞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五条火龙舞动,场面宏大壮观

  在村内的一个库房,里边十几条制作好的火龙依次排开,栩栩如生。每条火龙长度大约10米,内部用竹片作为龙骨,外蒙纱布及灯带,嘴里还有焰火发射装置。旁边的龙珠、火圈也都加有圆形灯带,旁边的大鼓直径足有一米,各种表演道具摆满屋内。

  现场的龙台火龙舞表演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郝同州说,龙台村制作的火龙,有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头似麒麟,龙口内设置喷火装置,由表演者控制喷射。龙身7-9节,每节龙身内装置两个油沽肚灯,龙尾系有5个铃铛。五条火龙做成了红、蓝、绿、黄、白五种颜色。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火龙舞表演(资料图片)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王蒙玲以用棉花制作的油沽肚为例说,火龙制作技艺也很不易。

  郝同州说,他自幼就跟随爷爷习练火龙舞,如今包括制作、表演在内的一系列技艺都可谓熟稔于心。每遇演出,每条活动都需要七八个人合作完成,加上舞龙珠、敲锣鼓、吹唢呐人员在内,要完成五条火龙的表演,往往需要上百人出动,场面十分壮观。

  表演过程中,五龙翩翩起舞,火光四溅,动作惊险、招式丰富、气势宏大,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场面十分壮观,仿佛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火龙舞表演(资料图片)

  他说,龙台火龙舞有五龙汇、镇五方、拜龙王、摆火阵、跳龙门、巨龙飞等多种套路程式,还有五龙花、五龙柱、大盘龙、龙钻身、跑龙圈、摆龙阵等多种表演形式。不过,在多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龙台火龙舞也在不断完善,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比如,之前的由火发光,现在也逐渐变成了灯带发光。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火龙舞演出现场(张泽斌 摄影)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火龙舞传承人郝同州现场讲解火龙舞技艺(张泽斌 摄影)

  传承发扬非遗技艺,悉心传授

  因为观赏性强,深受周边地市乃至省外一些地方欢迎,历年来龙台火龙舞表演队曾多次受邀赴外地演出,并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受到好评。

  2007年2月,“火龙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龙台村小学生在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孟州龙台火龙舞 舞出红火中国龙

火龙舞传承发展,希望在年轻人。(资料图片)

  对于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发展,郝同州和王蒙玲很无奈。因为,龙台村虽有近万人,是个大村,但现在的火龙舞表演队成员,年龄都在60岁上下,都属于老一辈,年轻人要么不愿意学,要么还没有学成,面临着青黄不接问题。

  为了传承发扬火龙舞,龙台村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培训班,由老一辈传承人悉心向本村和周边村的返乡年轻人传授火龙舞的表演技巧。尤其是现在,龙台村非常注重在村小学内向孩子们培养火龙舞兴趣,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

  “这些年,各级政府部门给予火龙舞很大的支持。下一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继续传承,更要发扬光大。这不仅是扩大我们地域知名度、增强地域吸引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我们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王蒙玲说。(记者:李岩)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