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术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因其造型别致、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趣味盎然的魅力深受大众喜爱。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调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人物、动物、植物、瓜果、器皿、道具等栩栩如生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属传统美术的范畴。
新乡80后小伙刘玉伟,河南省“非遗”面塑项目传承人,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面塑作品,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出彩新乡青年工匠”等称号。
刘玉伟面塑作品《买货郎》
刘玉伟面塑作品《牧野大战(局部)》
小小的面团在刘玉伟的手中,被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让这门传统手艺焕发新生。
“天下面塑出穆李。”
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曹州(今菏泽市),来到穆李村,与该村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由捏塑动物、瓜果发展到捏塑人物,并将作品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曹州面人也从此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同时,曹州面人大批艺人开始走向全国,逐渐形成了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等三大流派。三派各具特色,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建国初期,新乡和菏泽都归属平原省,新乡同曹州(山东菏泽市),都盛产小麦,且地域相邻,人员来往频繁,民风相近,曹州面人在新乡传承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独树一帜的新乡面塑
新乡面塑以传神为主要创作法则,注重人物面部的刻画、眼神的表现以及与动作的协调,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作品形态夸张,头部往往略大于身体比例,头部与身体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的1:6.5比例模式。这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风格,而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粗犷豪放、简练生动,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浓郁乡村风味。并且,新乡面塑以现场塑像速度快而在河南独树一帜,微雕面塑作品可以做到厘米大小,人物五官及手足能清晰可见。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探究,新乡面塑对传统的配方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一些特殊介质,使塑造出来的作品色彩更加鲜艳、丰富,质感更强,并且能够使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适合长时间保存。特别是运用了将两种或多种深浅不同彩面柔和出自然地渐变色的套色技术,使人物面部、肤色更加逼真。
传承面塑新力量
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因家境贫寒,十几岁时便到一家酒店当厨师学徒,学习食品雕刻。2003年受汤派面塑传承人李学珍大师精美传神、有思想、有张力的面塑艺术品影响,决心改行学习面塑艺术。他在河南省民俗专家倪宝诚、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李金诚等大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分别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乡土奖银奖。2019年3月18日,面塑作品《核桃过年年俗》荣获第四届河南民间艺术展评奖活动作品类一等奖。2020年6月3日,面塑作品《抗疫人物系列》荣获河南省群文系统“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
刘玉伟不仅专注于艺术水平的提升,作品的传神创作,同时注重项目的产业化推进,所研制的面塑原料新配方,绿色环保,可以替代市场上畅销的橡皮泥,进行批量生产。针对幼儿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他编辑并出版了幼儿和小学各个年级的面塑教材。他还主张面塑艺术要生活化,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将彩面制作成各种精致的、像糖果大小的烘焙食品,供人们品评、消遣。
非遗和匠人,从不或缺,传统技艺正是有了新鲜血液的守护和支持,未来将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