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庆丰年。 资料图片
到图书馆浸润书香,在科技馆触摸未来,行走古村落品味乡愁,亲近非遗项目体验传统魅力……漫步济源,总有一处文化景致触人心弦。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改革开放45年,济源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践行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45年来,济源历届政府牢固树立“文化强市”理念,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铸魂工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愚公故里城市品牌持续擦亮。
观念引领
“愚公移山”标绘城市精神坐标
从豫西北的一座小城,到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开放型经济带来的发展成果,更离不开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
恰逢周末,王屋山下愚公村,“毛虎山居”农家乐游客爆满。主人张毛虎说:“我们是愚公的后人,俺村的发展也托了愚公移山故事的福。”
愚公村,曾因交通闭塞而陷于贫困,村民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看天吃饭。近年来,愚公村人依托王屋山景区,开展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为该村致富的最大亮点。目前,该村已打造乡村民宿40余家、床位400余张。2022年,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85元。
愚公村的变化,正是济源的一个缩影。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一次次移除发展道路上横亘着的“王屋”和“太行”,用一个个火热实践向世人诠释千百年来引人砥砺前行的愚公精神。
20世纪90年代,济源率先在全省实行国企改制,大力发展山区经济,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培育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先行先试、创新创业的“新愚公”代表。
进入21世纪,济源人民在多石少土的南太行山上“扎针绣花”,石上种树,造林10多万亩,让荒山变成了林海。
脱贫攻坚过程中,济源以“立下愚公移山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带领山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全部脱贫。
从传说走进现实,从昨天走到今天。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济源人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奋斗底色。
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走进济源,愚公移山城标、愚公移山群雕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印记随处可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等,更成为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阵地。
一则寓言,传承千年。一种精神,照亮古今。
如今,由愚公移山精神转化延伸的强大正能量,在济源已经升华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生发成更多的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厚植底蕴
文化自信赋能发展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今年暑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李白《上阳台帖》也火了。7月底,《长安三万里》主创人员“天下谁人不识君”主题活动首站走进济源,让千万网友一睹李白唯一传世真迹的恢弘大气。济源山水文化再次惊艳全国。
9月份,第十三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在济源举行。这是继去年该大赛永久落户济源之后的首届赛事,其与济源同步举行的首届“村梨园”戏迷擂台赛相互呼应、唱响中原。济源深厚的戏曲文化被频频点赞。
10月份,2023—2024赛季中国女子篮球联赛河南济源赛区在济源篮球城开赛。时隔10年,河南女篮主场重回济源,“篮球城市”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再次被证明。
频繁“出圈”,彰显济源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背后则是厚重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济源是中国“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济渎庙是我国古代祭祀水神的庙宇。这里还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一统华夏之地。王屋、太行在此孕育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中华创世神话。茶仙卢仝、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等名人异士皆出于此。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打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历届政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脉传承创新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紧密融合,让文化活动走近百姓、扎根群众,永葆城市文化活力。
——做好“传承”文章,城市更有厚度。济渎庙、阳台宫等文保胜地经过修复,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迅速融入市民生活圈。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璀璨夺目,黄河船工号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走出济源,焕新出彩。“为您掌眼”鉴宝、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厚重济源气质出众。
——做好“润心”文章,群众文化获得感更强。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实行“超市化”供应、“点菜式”云端服务,随时随地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拔地而起,形成“文化聚落”,智慧场景运用带来多元文化体验;藏书量上百万册的图书馆、遍布人口密集地的城市书房、分散在各个乡镇的图书馆分馆,为市民全方位营造阅读空间,让书香溢满全城;45年来共开展1.9万余场次文化活动,受益群众6600余万人次,优质公共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做好“创新”文章,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跨界融合,助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王屋山5A级景区创建为主线,建设北部南太行生态旅游观光带;以“中原看海”为主题,构建南部沿黄河小浪底休闲度假旅游带;将中心城区作为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推进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依托济源作为亚洲最大白银生产基地的优势,建设中国白银城,探索白银产业链高端发展路径……更多“无形文化”变为“有形效益”,文化产业持续壮大。
正是文化要素的持续注入,让济源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市”、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多个称号,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文化自信的济源发展底气更足,魅力更大。
数据显示,济源是全省除郑州外的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作为中原内陆小城,事业的成就或许只是它吸引人才的一个因素,精神的归属才是让人留下来的理由。
开放融合
“济源故事”走向更广阔舞台
愚公移山,是为了打开山门、联通外面的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从大山深处走向更广阔舞台,济源人奋斗不息,济源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一步步迈向新高度。
今年11月20日,中国—中亚五国油画作品展在济源开幕。踱步展览现场,大红色的展示墙蜿蜒绵长,100余幅中外艺术佳作,如明珠点缀其间。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或凝神欣赏,或拍照留念,沉浸在艺术天堂。
“此次油画作品展把中国和中亚五国的文化集中展现出来,一是加深了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二是深化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画展主办方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认为,济源是河南西北的大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除经贸往来外,文化交流已成为济源乃至河南与中亚国家又一重要的交流方式。
事实上,改革开放45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对外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荆浩国际学术论坛、荆浩杯中国画展等绘画交流活动,提升了济源知名度;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等一批独具济源特色的文艺精品冲出河南、走向全国,树立了济源形象。
今年以来,济源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质量发展成果,多次亮相全国乃至世界。面向更大、更广阔的对外交流空间,济源又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4月18日,第二届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博览会盛大开幕,“中国银都”向全世界展示开放发展的新形象,成功扩大国际“朋友圈”。博览会期间,500多位来自“一带一路”10余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的专家、学者等共襄盛会,18个国家的客商入驻场馆,带来异域文化和独特的消费体验。16家中央媒体、19个省级主流媒体聚焦济源,抖音、快手等平台也掀起一阵阵“白银潮”,相关报道总阅读量超百亿,百度词条相关链接达1770万条。
5月27日,由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出品的国内首部大型说唱音乐剧《愚公移山》唱响京华。国内各界人士、各国文艺青年纷纷打Call,《人民日报》、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央媒、省媒广泛关注。音乐剧成为济源对外交流的新名片。
11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栏目《远方的家》播出济源篇《黄河之上济水之源》。在45分钟的节目中,央视国际频道记者带领全球观众,全方位、多角度领略济源的人文风物以及济源在民生、经济等领域的成就,用镜头记录新时代黄河儿女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12月5日,全球首部AI全流程拍摄制作大型动画电影《愚公移山》在北京开机。该影片充分运用AI技术,将同时推出院线电影和元宇宙电影两个版本。据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报道,该部电影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济源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亦需要济源。“改革开放以来,济源以文化为支撑和纽带,加快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济源特色文化资源,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努力讲好济源故事,推动济源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庄建球表示。(记者:樊霞 全媒体记者:赵珊珊)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