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焦作非遗项目(西陶武狮和黄河泥埙)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品牌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自治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深研当地黄河文化,深耕县域文旅资源,深化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再上新台阶,凝聚起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强大动力。

  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沿着晋新高速驶入武陟县城,一面以黄河水为底色的大型展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映入眼帘。

  对,十年前,武陟县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如此殊荣,为何花落武陟?

  武陟县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从喜介绍,该县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从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起,黄河文明开始孕育生发,夏商周时期丰富发展了黄河文明。

  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腰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武陟自古以来就是治黄重地,黄河文化积淀厚重。有史实为证:

  黄河下游河道频繁变迁,都以武陟为起点。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千支万流,结于武陟。

  清雍正皇帝在此筑起钉船帮大坝,敕建嘉应观,治河安澜。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岸边人民胜利渠渠首,亲手开闸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在“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武陟人民掀开了治黄兴水的新篇章。

  2022年3月15日,省委主要负责人在嘉应观治黄兴水博物馆调研时强调,一部黄河治水史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要从历史中鉴古知今、汲取智慧,切实扛牢保障黄河安澜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全力“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可以说,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

  武陟的历史、地域、民宿、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形成了以治黄文化为引领,以大运河文化、引黄文化、覃怀文化、龙文化等为支撑的黄河文化体系,堪称研究黄河文化无可替代的汇集之地、滋养之地、记忆之地、传承之地。

  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项,红色旅游访问点和社会资源旅游访问点11个,馆藏文物3970件(套),拥有“黄河故宫”嘉应观和“董永传说”“四大怀药”“武陟油茶”“黄河河工号子”等知名文旅品牌。

  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生动震撼的武陟黄河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见证了黄河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传承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彰显了武陟独特的城市气质和历史文脉。

  文旅相彰的黄河故事

  11月24日,冬日暖阳下,黄河交通学院黄河泥埙艺术学院门前广场前的巨型黄河泥埙,格外显眼。不远处的黄河文化馆内,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忙着指导学生练习吹奏黄河泥埙。

  “黄河泥埙的原材料选自黄河岸边地下的胶质泥,经过50多道传统手工技艺流程才能制作完成。”王建说,他用黄河水、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

  黄河交通学院一路向西25公里的西陶镇西陶村,同样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场景亦在“上演”: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陶武狮代表性传承人杨飞龙正带领团队表演黄河飞龙。通过人龙合一的动作演绎,呈现出中华龙的精气神韵。

  “西陶武狮、黄河飞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载体和智慧结晶,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杨飞龙表示,“俺县正深挖黄河文化内涵,发展西陶武狮、黄河飞龙等文化项目正当其时。”

  近年来,武陟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治黄文化、祭黄文化,推进武陟特色黄河文化研究,高标准打造“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9月16日,武陟县委书记赵红兵在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四届黄河论坛上说,该县围绕打造全国独有的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集中展示地、研学目的地,将嘉应观等黄河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叫响“游武陟、读黄河”研学品牌。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武陟县全面梳理文化文物资源,深入实施黄河文化保护开发工程,加快怀县故城河内郡遗址、商村遗址、大运河永济渠渠首遗址等勘探发掘,黄河交通学院建成黄河文化馆,打造黄河文化新地标。

  让黄河文化热起来!该县组织开展“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黄河文化节”等活动,举办“黄河泥埙——龙吟之声”大赛、黄河文化论坛等主题活动,依托黄河号子、黄河龙狮、黄河泥埙等民俗文化资源,嘉应观水情教育基地、人民胜利渠渠首等特色旅游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嘉应观治黄兴水博物馆馆长翟松峰说,该馆将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加大与黄河流域各个博物馆、黄河源头等地的互动,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讲好武陟故事作出应有贡献。

  让文旅产业强起来!该县规划建设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万亩怀药种植基地、千亩梨园、千亩核桃园等,建设怀县故城康养文化旅游胜地,丰富康养度假、农业采摘等旅游产品业态,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武陟县县长张涛说,该县将以黄河文化为品牌、以乡村旅游为基础、以文化遗址为依托、以非遗民俗为体验、以红色研学为特色,加快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文旅业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和大河风光文旅名城建设,真正叫响“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金字招牌。

  蓄能勃发的黄河热土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作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抢抓政策机遇,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进一步挖掘和释放黄河文化IP价值,有识之士慕名而来、投资兴业,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

  河南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套智能造纸成套设备及37套关键零部件项目已全面完成既定施工目标任务,已投入生产;

  焦作市华康糖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D-木糖绿色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设备已安装结束,正在调试系统;

  创造了从接触到签约到开工仅4天的“武陟项目建设‘缆索’速度”,打造了从开工到交付仅80天的“武陟项目建设‘荣利达’速度”。

  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7家,总产值完成221.9亿元,同比增长11.1%;规上工业增加值43.6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投资完成14.74亿元,同比增长35.1%;工业技改投资完成4.07亿元,同比增长179%,为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这几年,武陟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纸制品、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装备制造。形成了激光智能装备、造纸成套装备、煤机设备、汽车检验检测、超硬刀具和研磨设备、专用车系列、制动器及其他设备等多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

  现代纸品。形成了以江河、瑞丰等龙头带动效应的传统产业集群,其中江河纸业无碳复写纸、热敏纸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物医药。形成了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康兴制药等16家企业群体,拥有518个国家医药文号,水针剂、冻干粉针剂总产能近50亿支,是全国重要的医药针剂生产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填补焦作市半导体产业空白的伯恩半导体、自主研发汽车信息电子控制系统的新基业汽车的信息电子产业和以铝箔卷、铝箔抽等高附加值的维诺铝箔为带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传统食品产业。形成了以斯美特、华康糖醇、华莱士、华味坊、佳怡食品等为龙头带动的国内领先的食品企业,其中斯美特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华味坊成为国内方便面叶类食品第一品牌,华糖糠醇生产的木糖醇全国市场份额第一。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幸福河。赵红兵表示,该县将进一步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金字招牌,将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抓好工业强县、创新驱动、城市提质、党建引领,拼尽全力干起来、跑起来,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武陟实践新局面。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