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厚植人才引擎 驱动融合发展
——“旅游+非遗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项目”经验分享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旅游+非遗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项目”。

  以变应变 于被动之中求主

  项目启动之时,遭遇2022年全国新冠疫情多点暴发,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集中培训、实地调研等工作被迫受阻。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调整对策求变破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选择适时将工作重心由线下转至线上,着眼于发掘“旅游+非遗”案例、选准培训对象,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和“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遴选,储备一大批先行先试的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案例,精准筛选一批守正创新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在此基础上,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和“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名录,为后续开展综合培养、资源加持备好了样本、锁定了人群,为后续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锁定目标任务 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旅游+非遗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项目”旨在通过集中培训、综合培养、融合实践等方式,挖掘、培养人才,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为非遗与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坚持综合培养与专业培训并举、理论与实践互鉴的原则,落细落实人才培训项目。

  一是在丹寨万达小镇举办培训班,为前期锁定的非遗传承人、文旅企业运营者、省级旅游和非遗协会相关负责人开展公益培训,理论与案例并重,专家授课与现场观摩结合。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和相关政策,阐释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原则;推荐参训人员参加圆桌对话、分享实践案例;组织参与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沉浸式地体验非遗赋能万达小镇,实地踏勘丹寨非遗旅游精品线路,观摩非遗研学大课堂、苗歌大擂台、非遗绝技秀、万人盛装巡游,现场见证非遗周签约非遗旅游项目16个,协议投资25.98亿元,感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成效以及非遗与旅游融合蕴含的价值。

  二是组织学员赴山西太原,调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大集、太原古县城和传统民俗融入日常生活、擦亮旅游名片的刘家堡村,举办优秀青年传承人座谈会和作品展。邀请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民俗学家刘魁立与学员座谈交流,共话非遗传承使命担当。

  三是扶优扶强,对一批优秀非遗传承人实施资金扶持、品牌扶持、创业扶持,助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赛道持续深耕,提升非遗旅游的融合质量与传承活力;支持优秀非遗传承人创作优秀作品,打造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支持优秀非遗传承人积极服务社会,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对受资助的学员,实行任务清单管理,动态记录、考核其创业成长过程。

  四是组织传承人走进北大校园进修研修,举办“茶和青年”主题雅集,与北大学子对话交流,共赏共鉴茶文化和非遗音乐,以新场景、趣社交、强体验的方式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期5天的培训,既是一次高质量的业务研修班,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举办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商场、非遗进无锡惠山旅游小镇、非遗进扎鲁特旗旅游景区、非遗进仙女湖度假区为契机,邀请学员和文旅企业组队考察“旅游+非遗”融合实践,促成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完成从合作意向到落地落户。

  五是加大人才培养项目传播推广力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不仅在“非遗人之家”官网和抖音号持续宣传“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项目”,推广优秀融合案例经验,驱动更多非遗旅游人才投身融合发展实践,还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培训项目传播服务协议,与中国旅游报建立战略合作,聚焦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专题宣传,与抖音、微博合作推出抖音“非遗青年说”、非遗传承人微博直播,协调《北京青年周刊》开辟人才访谈专栏连续宣传非遗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

  融合催生新生态 释放发展新张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挥贴近非遗人才和触达旅游项目便利的双重优势,聚焦主责,做好人才选育、培养等规定动作,同时,挑战更高目标,致力于边培训边孵化、边实践边见效,促成非遗与旅游商务洽和、人才璧和、产业辅和,形成美美与共的新场景、互融互鉴的新业态、聚链延链的新生态:

  ——非遗与旅游景区融为一体,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旅游景区为非遗保护、活态传承提供了流量转化、高频消费的新场域,让非遗显于山野、兴于街市;非遗为旅游景区植入了新内涵、新业态、新体验,尤其是为景区提供了解锁同质化竞争和淡季引流的密码。

  ——非遗融入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寄托乡愁、找回故乡的新路标。非遗脱胎于乡土中国,反哺于中国乡村,当非遗之美回归生态富集的乡村旅游,与乡艺乡宿乡味乡情乡俗融合成一幅幅和美图景,将生发新魅力、彰显新价值,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绿色引擎。

  ——非遗植入文创园区、旅游街区(小镇),其意义不仅是生活的体验和文化交付,更赋能城市更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置身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旅“新天地”,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美好生活共鸣共情,进一步增强了生命的丰盈感和文化认同感。

  承办人才培养项目,总归有结项的时间,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志在长远。作为项目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通过阶段性探索感悟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以要素融合驱动模式创新和生态重塑是核心,以共创共享实现产业聚链强链是根本。前路漫漫亦灿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将久久为功,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在点上深化、面上拓展。(苗丽燕)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