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孟州:刀笔耕砚田 黄河岸边传非遗

  黄河千年奔流不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黄河岸边的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一捧黄河泥经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伟的“点泥成金”,成为一个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艺术瑰宝——黄河澄泥砚。

  2023年11月23日,记者跟随李伟,到黄河边,进创作室,体验澄泥砚的制作过程,感悟李伟的匠心与坚守。

孟州:刀笔耕砚田 黄河岸边传非遗

李伟(左)向记者介绍黄河澄泥砚的起源。李英俊 摄

  “在中国历史上,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且是唯一以泥土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其所用原料全部取自黄河深层沉积淤泥。”谈起澄泥砚,李伟如数家珍。

  为啥用黄河泥做砚台?李伟介绍,一是这种泥年代长,经过黄河大浪淘沙,沉淀以后质地细腻,里边的矿物质也比较丰富,做出来的砚台质地如石。二是这种泥可塑性强,是自古以来被推崇做澄泥砚的优质原料。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伟是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传人。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挖掘、推广黄河澄泥砚文化与制作技艺。在他的创作展厅内,陈列着形色各异的黄河澄泥砚,这些砚台制作精美、造型生动。

孟州:刀笔耕砚田 黄河岸边传非遗

李伟在黄河滩边找泥 李英俊 摄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极其繁杂,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其主要制作流程有选泥、采泥、澄泥、制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等20多道工序。仅在选泥、采泥这两个过程,就要到黄河边上细细甄选、用心采集,不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体力活儿。”在黄河边,李伟挥动着铁锹,边选泥边说。

  “制作澄泥砚时,对雕刻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常见雕刻手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立体镂空雕等,造型古朴典雅;澄泥砚的泥料因经过严格配方和炮制,使砚质细润如玉、抚若童肌,坚如磐石、扣若金声,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发墨润毫。”对于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和特色,李伟娓娓道来。

孟州:刀笔耕砚田 黄河岸边传非遗

李伟在制作黄河澄泥砚 李英俊 摄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李伟相继创作了“犀牛望月”“太白醉酒”“枯竹砚”“荷塘情趣”“太极神韵”“弥勒献宝”“富贵吉祥”“凤凰牡丹”“国色天香”“韩愈系列”“中华瑞龙系列”等黄河澄泥砚珍品。他创作的“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大型横幅画卷式黄河澄泥砚,被北京奥组委永久收藏。“花开富贵”等三件黄河澄泥砚作品被选入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美术教材。他的黄河澄泥砚产品还走出国门,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日前,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主办的第十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落幕,李伟的作品“黄河澄泥砚”荣获本次博览会展览展示金奖。

  千年的黄河泥历经了水与火的洗礼,焕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泥”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黄河澄泥砚,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如今,李伟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黄河澄泥砚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通过黄河澄泥砚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素,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充分利用黄河澄泥砚这一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文化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创作更多人们喜爱的黄河文化系列作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的黄河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李伟说。(记者:李英俊 董蕾)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