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濮阳:让璀璨非遗文化绽放时代芳华

  2023年10月16日,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暨博鳌全球女性文化品牌影响力发展大会在海南召开。由河南省濮阳市王氏麦秆画传承人选送的20余幅麦秆画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濮阳麦秆画,这项传承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频频在一些国际、国内重要节会上亮相,在时代映衬下显得更加夺目。

  麦秆画,只是濮阳数千非遗项目中的一个。

濮阳:让璀璨非遗文化绽放时代芳华

濮阳市王氏麦秆画传承人在制作麦秆画 濮阳日报社供图

  非遗保护与传承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9月27日,河南省“豫见非遗·赓续传承”2023非遗传承技艺大赛在郑州举行,濮阳市推荐的和锦堂古琴、何氏年画、肖氏布艺牡丹等项目荣获特等奖,孟氏铜版画、宋红丽扑灰年画、王秀萍布老虎等荣获一等奖。

  “在省级大赛上摘金夺银,彰显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濮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小江说。濮阳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自2006年起就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2013年,濮阳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为全省首家。2014年,该市开通了全国首部非遗保护热线电话。

  目前,濮阳市共有目连戏、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罗卷戏、柳子戏、聂氏麦秆剪贴画和东北庄杂技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王海鳌山灯会等64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通草浮雕画等365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1000个项目列入县级名录。全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779人。其中,杂技、传统戏剧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杂技之乡”;有稀有剧种21个,数量居全国之首,2015年成功申报河南省第二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濮阳稀有剧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有中原杂技博物馆、华夏神木博物馆、清丰县柳子戏展示馆、麦秆画展示馆、濮阳市非遗展览中心等非遗展示场所28个。

  “濮阳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近年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刘小江说。

濮阳:让璀璨非遗文化绽放时代芳华

陈氏面塑 濮阳日报社供图

  多措并举搭建非遗展示平台

  10月25日,濮阳市非遗讲座及图片展在华龙区恒丰社区举办,几十名非遗传承人聚集一堂,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

  “这样的活动,我市一年要举办近百场。”刘小江说。近年来,濮阳市多措并举举办各种活动,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展示舞台。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该市均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展销会、优秀剧目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同时,该市还在濮阳文化艺术中心、濮阳市图书馆新馆布置了非遗展示馆,且常年免费对外开放。

  “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但戏曲的魅力还是让我沉浸其中。”10月30日,在校园内欣赏完大平调表演后,濮阳市兴龙学校五年级学生王子龙说。当天上午,濮阳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该校,古老的戏曲文化和新时代少年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非遗进校园”是濮阳市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经成为该市的一大特色。“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了非遗文化,让更多孩子爱上了传统文化。

  除了“非遗进校园”,濮阳市还通过多种手段,让非遗项目在国家、省、市媒体平台“露脸”。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过年”摄制组、“乡土”栏目摄制组,拍摄了《杂技之乡的人们》等非遗专题片;与邮政公司联合发行两套濮阳非遗纪念邮票等,极大地提升了该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一个热词。濮阳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把非遗资源有效融入濮水小镇、东北庄、娄昌湖、梅庄等景区、小镇,成功推出戏曲小镇、杂技专业村、驯兽专业村等10余个非遗专业村,打造了杂技非遗体验游、传统美术研学游、民俗技艺研学游3条非遗研学线路,助推了旅游业发展。

濮阳:让璀璨非遗文化绽放时代芳华

布艺 濮阳日报社供图

  非遗项目生存状况“冰火两重天”

  10月26日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冬游中原·老家河南”旅游季启动仪式,濮阳中原杂技博物馆、民俗杂技大剧场入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庄杂技目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仅东北庄村就有近百支杂技队伍活跃在海内外各个舞台。2023年9月底,濮阳杂技剧目《龙秀》,又在郑州落地扎根、长期演出。杂技,可以说是濮阳市目前传承、发展较好的非遗项目。

  与杂技一样,濮阳市另一非遗项目麦秆画,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远征,已将麦秆画推向全国。2023年春天,聂氏麦秆画在深圳举办专场展览。除聂远征外,濮阳市还有不少从事麦秆画制作的艺人,濮阳市城区古城路上分布着七八家麦秆画店铺。其中,王氏麦秆画传承人多次受邀参加多项全国性文化盛会。

  当然,有生存状况比较乐观的,也有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的。2023年夏天,记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范县罗卷戏演出现场看到,演员年龄普遍偏大。剧团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传承问题,剧团曾尝试招过一些年轻人,但都因收入等问题很快离开。目前,剧团最小的演员也在五十七八岁。再如清丰县柳子戏,剧团有9名省级、市级传承人,其中3人已到退休年龄,其他6人也临近退休年龄。

  近两年来,记者先后对数十个非遗项目调查发现,像杂技、麦秆画那样成为从业人员谋生手段且能帮助从业人员改善生活条件的非遗项目,可谓少之又少。传承人说起困难,无外乎两个:一是缺钱,二是缺人。单靠手中的非遗项目技艺,从业人员很难承担家庭开支。更重要的是,很多非遗项目像范县罗卷戏那样,因招不到人而面临传承困境。

  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以来,濮阳市政协文史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对范县罗卷戏、台前县大洪拳、清丰县柳子戏等1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该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市长朱良才均对调研报告进行了批示。报告认为,濮阳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非遗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社会广泛参与不够。目前,濮阳市对非遗的宣传还不够深入,有关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不够,个别单位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参与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不高,支持配合不够。

  非遗保护与传承经费不足,相关专业人才缺乏。非遗保护与传承资金短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馆(传习所)及传承人每年均有资金补贴,但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市、县(区)级传承补助经费没有得到落实。非遗技术人才、专业保护人才缺乏,县(区)非遗保护机构不独立,工作人员的不稳定导致专业人员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和承担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资源普查、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等技术性、学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非遗保护面临诸多新挑战,传承主体日趋缩减。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一些曾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传统手工制作产品,如手工织布、印花布、虎头鞋、虎头帽、柳编筐等,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一些传承人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新元素的融合利用水平不足,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相结合的能力不强,产品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大众的兴趣;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非遗展示平台相对缺乏,创新发展仍需加强。非遗文化演出场所欠缺,没有专门用于戏曲演出的剧院;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建设不足,全市用于非遗项目展示的场所不足且展览档次较低;非遗档案无法妥当保存,目前的档案存放条件已不能满足需求;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一些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通过新媒体手段展现自我、打造推销产品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非遗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濮阳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应从哪些地方发力?濮阳市政协文史委调研组建议,该市应把非遗挖掘、保护和利用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既要有政府的主动引导,也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既要有制度性保障,也要有物质性保障;既要继承传统的非遗文化,又要创造符合当代社会生活的非遗产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政府与市场联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举,才能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

  统筹各方、共同参与,推动形成非遗保护工作合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依法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保护协调机制。逐步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加强宣传引导,让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整合各方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形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加强培养、注重引导,确保非遗后继有人。充实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县(区)应配备相应的非遗专业人员。依托各种媒介,持续增强非遗传承人影响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展示风采、更多平台展示技艺、更多渠道提高社会认可度。建立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为传承人开展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激励非遗名师开展传帮带工作,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成为传承人。

  加大投入、具体扶持,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建议濮阳市参照国家、省资金安排,将市、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足用活国家、省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做好非遗项目专项资金争取工作。规范和加强非遗保护补助资金的管理,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个人、集体、民间组织乃至海内外人士和社团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探索民营企业支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非遗的利用,从民间艺术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开发非遗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健全市域内国家、省、市、县(区)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对市、县(区)名录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积极推荐申报更多市级非遗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开展的非遗优秀传承人、优秀传承单位和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活动,激励先进,以点带面,推进工作。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运用数字技术保存、记录、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实现非遗活态化展示。借助网络传播手段,最大限度提升各类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让戏曲演员、杂技演员、手艺人等,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技艺,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非遗。

  服务当代,造福人民,为现代化濮阳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精心组织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以文旅融合为纲,策划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加强非遗研究和学术研讨,深入挖掘龙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杂技文化、戏曲文化等非遗资源所蕴含的精髓,总结凝练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彰显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推动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重大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尤其是促进非遗文化与市场接轨,实现活态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通过创新“数字+”“互联网+”等传播形式,助推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应有的芳华。(记者:袁冰洁)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