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展馆,“沉浸式”“探究式”“体验式”版权文化秀场……
2023年11月23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版权局)主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展馆将亮相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届时,河南百余件版权精品、近百种出版物和一些特色项目将集中亮相,展示河南版权产业发展最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版博会河南展馆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线,分设“版权赋能 文博新生”“版权驱动 非遗传承”“版权服务 乡村振兴”“版权护航 文化出海”4个板块,融合VR、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立体展示河南以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河南展馆究竟有哪些看点?浓缩了河南版权怎样的发展成果?记者为您提前打探。
版权赋能 文博新生:
考古盲盒、州桥遗址等文创让文物绽放活力
版权赋能下,“考古盲盒”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2019年下半年,河南博物院开始生产“考古盲盒”,网友在社交平台直播“考古盲盒”开盒全过程,吸引大量网友围观转发。
“考古盲盒”挖出惊喜 赵墨波 摄
“5天线上销售额超50万,紧急补货的600个盲盒在35秒内被一抢而空。”接受媒体采访时,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没想到能有这么火。
“考古盲盒”还叫“失传的宝物”,分为传说小、史诗小、传承小、传说大、史诗大、传承大6种类型,最低价格40元。手握袖珍版洛阳铲,小心翼翼“勘探挖掘”,再用小毛刷拂去泥土,让“失传的宝物”面世……
“考古盲盒”大火后,宋华表示,他们补货了两次,一次450多个,不到两分钟秒光,一次1650个,也不到半天就卖光了。
“考古盲盒”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开发的篆刻大师、香气密码等“非遗来潮”系列文创产品也走俏市场,目前已进行版权登记。
版博会期间,“考古盲盒”为代表的河南特色文物文创精品将集中亮相,展示版权转化成果,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河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版权赋能 文博新生”板块将重点从“甲骨文里的版权密码”“古文物里的版权基因”“河南的版权创新热点”三个维度,呈现文物文博资源的版权转化成果,揭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传承发展。
据了解,“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即将亮相版博会的文创精品州桥石板对杯,就是将州桥遗址中发掘的海马瑞兽壁画以瓷板和竹节杯形式全新展现。
创新表达形式是对版权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河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展馆将借力影视热点,深挖河南文化元素,以视频播放、实物展示、3D建模等方式,再现河南省打造“文化高地”的丰富成果。其中,以电视剧《风起洛阳》和河南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展示“洛邑古城”“天街十二坊”“无上龙门”和102家各种类型博物馆的沉浸式文博新玩儿法;借助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展示开封、商丘、济源以及鹤壁淇县(古都朝歌)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厚重历史文化。
版权驱动 非遗传承:
1元版权投入收益近10元,淮阳泥泥狗从手艺发展为产业
在周口淮阳北关张小庙村邵波文化艺术工作室,一只只色彩明快、憨态可掬的泥泥狗很是惹人喜爱。在国家版权局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名单中,邵波文化艺术工作室荣登榜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阳泥泥狗传承人邵波说:“这是我们工作室20多年来坚持重视知识产权的结果。”
邵波十分重视版权保护,在他看来,“泥泥狗的创作凝聚着传统艺人的心血,作品登记宣告了原创作者对艺术品的‘主权’,既是对权利人智慧成果的保护,也是对艺人心血的认可。”
淮阳泥泥狗 邵波文化艺术工作室供图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邵波团队创制了窑变釉美术陶瓷泥泥狗,在版权成果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进行作品登记63项。邵波和爱人曾测算过,每1元的版权设计投入,能带动创造3~5元的产值,进而带动终端消费,实现8~10元的经济效益……工作室依托版权 作品设计获得的年收益超过100万元,每年出售的版权作品近10万件,年收益达300余万元。
邵波说:“泥泥狗中要有一部分成为让人们‘看得见、带得走、摆得出、留得住’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我们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版权保护,为古老的民俗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注入新鲜血液。”
非遗传承,生生不息。河南非遗资源丰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项,省级代表性项目(含国家级)1030项。据了解,近年来,河南着力推动非遗版权保护和作品,将活态化保护理念贯穿版权作品,让非遗走入现代生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淮阳泥泥狗传承人12位,曾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品牌。全区从事泥泥狗行业的人员200余人,年产值约1500万元,年利润达900万元。
为呈现非遗资源在版权驱动下焕发的时代活力,版博会期间,河南展馆“版权驱动 非遗传承”板块将以河南丰厚的非遗版权资源为核心,以陶瓷为主线,同时辅之以温县太极拳、豫剧、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其他河南代表性非遗作品。
版权服务 乡村振兴:
“玉+版权”绘就“南阳样板”,电商年交易额超180亿元
版权服务如何驱动产业发展?南阳给出了一个答案。
50个玉雕专业村,近1.5万户玉雕专业户,10个大型玉雕专业市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南阳镇平一条完整的玉文化产业链。
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和版权科科长周满良告诉记者,镇平县以“玉+版权”为抓手,培育玉雕产业,县内外从业人员达40万人,电商年交易额突破180亿元,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30亿元。
南阳玉雕作品 南阳日报供图
周满良介绍,南阳正以申报以玉雕产业和艾草产业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建立民间文艺版权数据库,依托电商平台搭建民间文艺产业转化渠道,设立“南阳民间文艺权益保护委员会”、民间文艺版权工作站,建立健全民间文艺打盗维权工作协作机制,推动民间文艺与教育、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
版博会期间,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玉雕将亮相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与兰考音乐小镇、确山县提琴制作、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等特色文化案例一起讲述河南版权产业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
据了解,开封市兰考音乐小镇目前已打造出中州、焦桐、君谊、琴昇等30多个知名品牌,年产值达18亿元,并积极对乐器造型和图案进行作品登记和版权保护,产品畅销国内外。商丘市民权县王公庄村以“画虎村”远近闻名,通过版权创新带动乡村发展,年产值近亿元。驻马店市确山县制琴及配套企业140多家,年产提琴40万把,产值达6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
河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河南版权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聚焦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完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版权产业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创新版权社会服务方式,上线运行“河南省版权登记平台”,实现作品登记“网上办”“便民办”,截至2023年10月下旬已完成在线受理作品登记1.8万余件,远远超过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版权护航 文化出海:
“中国节日”引发海内外关注,近500种豫版出版物走出国门
得益于版权赋能、版权驱动,厚重的河南历史文化,如今又有了全新的表达。一个个融媒体出圈作品、一本本精品出版物,正是最好的诠释,也是河南重点文化企业、文化品牌坚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例证。
河南广播电视台坚持版权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融媒产品,连续制作21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出圈作品全网传播900多亿次,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每年签订版权合同300多份,实现节目版权价值产业化。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搭平台、建智库、促融合,推动版权业态创新,着力构建“四横七纵多生态”产业发展新格局。以精品IP为中心,将优质版权内容与数字技术、沉浸式场景结合,强化版权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融合出版新模式。比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采用AR技术,从“生物学”“博物学”的视角来创作山海神兽、讲述山海神兽故事,让古籍“活起来”。大象出版社以“我的国家公园丛书”之《秘境回声》中的海南长臂猿“刚子”为形象IP,进行数字化开发,赋予传统出版全新生命力。
华夏手造创意体验中心,设有20多个手工教室。赵墨波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不断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华夏手造”创意产业知识服务平台,为手工行业提供版权登记、开发、交易、孵化、标准等功能的权威知识服务。以版权为核心,通过三库(资源库、大师库、作品库)四平台(确权保护平台、行业标准平台、产品交易平台、产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运行,为手工全行业打造品类齐全、形态丰富的知识服务体系,将书香河南、设计河南、技术河南、标准河南建设贯通,叫响“华夏手造”品牌。
据了解,近年来,河南版权工作稳步推进示范创建,引导版权企业集聚、版权产业汇聚。2023年新增3个“国字号”金字招牌: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淮阳县邵波文化艺术工作室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河南广播电视台荣获“2022年中国版权金奖”推广运用奖和“2022年度十大著作权人”,双双实现河南该奖项“零”的突破。
同时,版权输出刷新高度。2019年以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近500种出版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等90种图书达成版权输出意向,“中国汉学研究史论丛书”等37种图书现场签订版权输出协议,是河南团近年来的最好成绩,越来越多的豫版图书“扬帆出海”。
河南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版博会期间,河南展馆“版权护航 文化出海”板块将聚焦“今、古、人、事、物、书”,重点展示以“中国节日”“华夏手造”为代表的精品节目、图书出版、文博文创、非遗手工、文旅体验等文化IP全球推广优秀案例,充分体现河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海外影响力,推动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河南、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