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和摇滚说唱结合,真带劲。”“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创新大家喜欢。”“非遗走在创新的路上。”……
近日,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非遗直播间《宋潮来袭》栏目组倾情打造的首支非遗国潮乐团,将粗犷豪迈的河南坠子与激情澎湃的摇滚乐融合,打造“坠美系列”——《坠美的月亮》《坠美山河》等MV,带给观众酣畅淋漓的审美享受,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别样的魅力。
河南坠子已有150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河南省受众最多的曲种,曾经拥有广泛的听众。然而当下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新时代青年受流行音乐等新视听审美的影响,喜爱听河南坠子或传统曲艺的人数骤减。一些传统的曲艺类项目正面临极大生存挑战,传承发展遇到诸多障碍,亟待通过创新融入现代观众的生活。
怎样让传统曲艺满足当代观众的视听审美需求?河南非遗直播间《宋潮来袭》栏目负责人、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尚娜策划组建了“非遗国潮乐团”,围绕这个方向进行思考,最终确定在传统的河南坠子与当前流行的说唱摇滚乐、流行乐之间寻找文化共鸣,借鉴说唱音乐的伴奏形式,将河南坠子与摇滚说唱音乐进行融合创新。
尚娜说:“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又相互依存的。河南坠子使用中州韵(河南方言)说唱,不管是传统河南坠子还是摇滚乐,这两种说唱音乐的基因有相似性,都是通过说唱讲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说唱音乐形式是民族文化故事的绝佳传播载体,通过寻找两者的‘共鸣点’,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融合新视听形式,对两者进行有效的重构创作,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梅兰竹菊,对酒当空;风雨桥岸,路人街中;琴棋书画,中原天下;马街说唱,乘风天涯。”《坠美的月亮》歌词取自宋代词人晁端礼描写中秋明月的词《绿头鸭·咏月》,并结合现代词汇做改编,同时保持中州韵,保留了河南坠子方言说唱的根本特征。
《坠美的月亮》在作曲时引入艺术摇滚的创作手法,主干结构采用河南坠子传统曲目《杨宗保点兵》的小口儿唱曲调,以传统坠子典型发音“虎音”来做起声的开头导入,中间穿插两小段摇滚主唱,同时有河南坠子主唱与摇滚主唱的叠加副歌部分,充分保留了河南坠子的本色魅力。
《坠美的月亮》在演绎时,坠胡、简板、脚梆、电吉他、贝斯、架子鼓等看似“不和谐”的乐器组合同台协作,将东西方伴奏乐器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互为增色、相得益彰,碰撞出一种独特的和谐感和韵律感。
《坠美的月亮》在说唱时,马街书会“书状元”牛清栏粗犷豪迈的唱腔,搭配上词曲唱作人丘硕现代流行音乐的唱法、婉转悠扬的坠胡和炸裂的电声乐队,带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瞬间点燃观众情绪。
苍劲的唱腔入耳,眼前仿佛浮现出中原儿女在辽阔大地上的不屈奋进和生生不息。年轻的唱腔附和,这正是新生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传承和接力……
同样,《坠美山河》邀请河南坠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庆林和词曲唱作人丘硕、编曲徐绍睿联合创作,由牛清栏再次演绎。该曲取景地为风景秀美的焦作影视城,歌词取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在保留河南坠子方言说唱根本特征的同时结合现代词曲进行改编,歌曲演奏上将中国大鼓、古筝等传统乐器与电子乐器融合。
“守正创新、活态传承,在新时代我们要敢于拥抱新元素,创新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让传统非遗活跃在新时代舞台。”尚娜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任李全民说:“要秉持‘非遗+美学+科技’的创新发展理念,探索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和新媒体推广方式,让更多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 通讯员:王楠楠)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