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第十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鹤壁市淇河之滨盛大启幕,为期四天,本届文博会以“文创点亮美好生活”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鹤壁市朝歌文化园,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不同文明的智慧结晶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文化盛景徐徐铺展,四海宾朋共襄盛举。
洛阳馆:笔底春风 落墨丹青
洛阳草染非遗蜡画作画展示、麻布彩绘展示……9月21日上午,各式各样的表演在文博会A区洛阳馆进行。
麻布彩绘作品 徐嘉秀 摄
“麻布彩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彩绘艺术,其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纹理,让作品具有了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洛阳馆工作人员说。
洛阳馆集中展示了青铜器、黑釉瓷茶器等作品。“我们展馆分为非遗演艺区、产品展示区、形象展示区等5个区域,展出了11家企业500余件展品。”洛阳馆负责人张龙德介绍。
开封馆:舌尖美味慰人心
“开封杏仁茶可有名了,没想到能在文博会上遇到,赶紧过来尝尝。”在文博会主会场开封馆内,许多游客围在开封杏仁茶制作台旁边,边品尝边观看杏仁茶的制作过程。
茶果子 徐嘉秀 摄
据介绍,开封杏仁茶是由宫廷传入民间的一种特色茶饮,以杏仁粉为主料,用龙凤铜制大壶烧制的沸水冲制,配以花生、芝麻、玫瑰、桂花等十余种佐料,色泽光鲜、香气浓郁,是开封夜市上必吃的一道美食。“除了杏仁茶,我们开封馆还展出了省级非遗项目王大昌茉莉花茶,市级非遗项目老五福糕点、茶果子等美食。”开封馆工作人员介绍,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百子寿桃”“哈拉豆”“一品酥”等老五福糕点深受游客的喜爱,鹿鸣饼、鲜花团子等点心也是开封馆非常推荐的美食。
开封馆主要分为汴梁美食、开封书房、文旅文创、精品非遗四大展区,其中汴梁美食展区最受欢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汴梁美食了解开封、爱上开封、走进开封。”开封馆工作人员说。
焦作馆:特殊的烧制技艺 再现千年繁华景
“绞胎瓷是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焦作馆推介的特色产品。”9月21日,文博会主会场焦作馆负责人呼云飞介绍,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焦作成功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并在造型、釉彩、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
绞胎瓷 徐嘉秀 摄
除了绞胎瓷,焦作馆内形态不一的根雕作品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其中一款名为《大道·生生》的作品尤为精致。焦作馆工作人员介绍,《大道·生生》利用根材的自然色差,通过巧妙还原花生的形态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寓意着生生不息。
记者看到,焦作馆以“黄河文化”“一山一拳”为主题,依托“大山”“大河”等品牌,集中展示了焦作11家企业近300件(套)展品。“我们也期待文博会结束之后有更多人走进焦作,感受太行和黄河壮美之势。”呼云飞说。
濮阳馆:麦秆画 点麦成金传匠心
“这真是麦秆做的吗?!”在A区濮阳馆内,栩栩如生的麦秆画引来几位外国友人的再三询问。
麦秆画 靖桂宇 摄
濮阳王氏麦秆画传承人王华平介绍,想要完成一件完整的麦秆画作品,除了挑选麦秆,还需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先人传下来的麦秆画大多是平面画,现在他们还会使用一些立体工艺技法,让画作更生动。
“麦秆韧性好、纹理清晰,而且从不同角度看颜色也会不同。”王华平说,麦秆画虽然原料不用花钱,但是制作工序非常复杂。
许昌馆:盘纸艺术 感受创意律动
“盘,有回旋、回绕之意。盘纸就是盘绕纸条使之卷曲成形,并以纸的自身颜色搭配纸张独特的纹理效果为基础元素,将纸张裁剪成各种形状,然后运用牙签、小棒等工具,经过卷、粘、捏、压、折、搓、盘、剪、拼等手法,组合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使之成为工艺品。”在A区许昌馆,盘纸艺术家张丽伟耐心地向往来游客讲解盘纸艺术。
盘纸彩灯 杨诗捷 摄
夜晚可照明的盘纸彩灯、绮丽多姿的盘纸彩蛋……展馆中陈列着张丽伟的盘纸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
“盘纸是一门古老的指尖艺术,需要静下心来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制作盘纸,在搓、盘、剪、拼之间获得宁静,让我们的情绪慢下来、静下来。”张丽伟说,在文博会这个平台上,她认识了很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拓宽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商丘馆:木叶化纸绘天地
银杏叶、木兰叶、杨树叶……在文博会主会场商丘馆,只见片片树叶化为画纸,一幅幅以花草虫鸟、山林野趣、历史人物等为主题的木叶画让人叹为观止。
木叶画 李明英 摄
商丘馆负责人李亚会介绍,木叶画以古木横截面或各种树叶为载体,融绘画、书法、美工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豫东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木叶画主要以历史人物、山水花鸟、诗词为主题,经过烘干、炮制、绘图、上色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具有抗腐蚀、抗老化等特点,既易于保存,又具有天然古朴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李亚会说,商丘馆内不仅有木叶画,还展出了源自清朝道光年间的刘腾龙毛笔以及刘氏本草佩香、柘城“泥人李”、民权县王公庄老虎画等非遗产品,希望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三门峡馆:捶草印花技艺焕发新生机
9月21日,文博会A区三门峡馆内,用捶草印花工艺制作而成的传统服装等工艺产品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捶草印花作品 李明英 摄
“最适合制作捶草印花的植物就是我们当地人俗称的鹐棒棒草。将鹐棒棒草的花叶在布上摆放组合成花型图案,用木槌细细捶打,让花草纹路脉络清晰浸染在布上,最后进行媒染固色和染色。”三门峡馆工作人员王女士说。
周口馆:陶瓷泥塑 巧手赋泥新生命
A区周口馆内,一件件陶瓷泥塑作品展示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把游客的思绪一下拉回小时候。
作品《竹报平安》 李明英 摄
郸城泥塑第六代传承人张玉萍介绍,陶瓷泥塑把陶瓷窑变釉与原生态泥塑结合起来,在泥塑人物造型上局部施釉,让泥人穿上陶瓷衣服,作品烧制温度达到1360℃,既能突出人物的神韵,又有经过窑变的彩色衣服。
创作《竹报平安》时,张玉萍将黄河泥和高岭土揉到一起,历时12天完成造型创作,晾晒6天后素烧,接着上釉色,再釉烧,才最终完成。
驻马店馆:非遗萌虎 憨态可掬
“把棉布裁剪成形,内部填充些棉花,再用剪贴手法描绘老虎的五官和花纹……”在第十届中原(鹤壁)文博会A区驻马店馆内,负责人王彩红正在介绍如何制作五福布老虎。
驻马店展出的五福布老虎 王凤侠 摄
王彩红是布老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香包制作大师、河南女红工艺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儿时就跟随姥姥学习传统手工制作,练就了好手艺。“民间盛行做布老虎,它寓意健康、勇敢,还能保护财富。”王彩红说,布老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要经历六七道工序几十个步骤,不仅考验制作者的细心程度,还考验其创作功力。
苏州馆:针尖艺术家天下
“这个团扇看起来真漂亮,怎么卖呀?”在文博会主会场苏州馆内,典雅的团扇、别致的书签、精巧的手包等融入了文创理念的苏绣衍生品让游客们眼前一亮,大家纷纷驻足观赏、询问价格。“90后”绣娘马怡红忙得不亦乐乎。
苏绣 王凤侠 摄
“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像这把团扇上的鱼尾图案,只有用特别细的丝线才能秀出其灵动感。”说起苏绣的特点,马怡红如数家珍。
马怡红是苏州青年刺绣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她一边创新传承苏绣,一边向国内外推介苏绣,已经成为新生代绣娘中的佼佼者。“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有人传承,苏绣亦是如此。”马怡红说,一开始刺绣只是她的兴趣,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责任,最后逐渐成为她终生追求的事业。
马怡红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来参加中原(鹤壁)文博会。“文博会主会场的建筑大气磅礴,现场氛围也十分浓厚。此次参展,我既体验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期待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她说。
四川馆:诸多文创 让大熊猫“代言”
“这个仿真熊猫跟花花好像啊!”淇滨区居民魏女士被文博会A区四川馆内的仿真熊猫吸引住了。
大熊猫土陶 杨诗捷 摄
“看来您对花花是真爱。这个仿真熊猫就是按照5个月大的花花等比例做的,采用的是上等羊毛,务求一比一真实还原。”四川馆工作人员说。
“除了仿真熊猫,四川馆还带来了荣县熊猫土陶、三台熊猫剪纸、自贡熊猫彩灯、羌绣熊猫玩具、熊猫油纸伞、熊猫元素零食等。”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产业发展部主任魏朝介绍,荣县土陶茶具上的大熊猫憨态可掬,身着绣花围腰的彩色羌绣大熊猫玩具独具民族特色,大熊猫元素零食美味可口……(鹤壁日报记者 李明英 王凤侠 王玉姣 见习记者 徐嘉秀 杨诗捷)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