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天地之中对话世界文明

  鸿儒济济,会聚一堂;文明赓续,弦歌铮鸣。9月16日至17日,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赴“嵩山之约”——“嵩山论坛”2023年会,共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展望天下文明”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从2012年开始,“嵩山论坛”设置不同的主题展开对话,连续举办了12届,已逐步发展成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高端文化论坛。

  又一次回到老家河南,又一次来到“嵩山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感到格外亲切,“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开展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向世界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了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断的内在动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展望天下文明”连起来作为今年论坛的主题,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没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不会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没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就不会有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进步;没有‘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没有‘厚德载物’的精神基因传承,就不会形成‘协和万邦’的和平盛景。”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嵩山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广智说。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看来,“自强不息”就是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厚德载物”就是充分发挥人类的包容性智慧,在创新与包容中,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对话是文明间应有的姿态。

  “承认差异性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任剑涛说,“国与国之间是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中相互适应与了解,进而相互尊重,并在对话中展开并解决多元性的共识问题,在不断深入对话过程中发现更多共识,产生更多合作。”

  “郑州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第一次来参加“嵩山论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深有感触,“世界走向更好未来的渠道,必须从对话理解开始,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恰恰是不同文明的各自珍宝。”

  “这仿佛是在穿越,也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在以“大变局与世界哲学的精神转向”为题的主题对话环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兼容并蓄,十分有趣。”

  玛丽·伊芙琳·塔克是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普利策奖”“艾美奖”得主,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我们在美国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即使是早上8点的课,学生到课率也非常高。”玛丽·伊芙琳·塔克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反求诸己,注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强不息,更多讲的是人心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之美,人性超越了国界,每个人都应思考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17日举行的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分别就“多元现代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坤道关怀”等议题展开国际研讨。

  天地之中,听群山万壑松风;论坛之上,看文明百花争艳。展望天下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记者 王延辉 李晓舒)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