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9月14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介绍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总体情况、筹备情况、重点活动安排,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公布,本届诗歌节将于今年9月21日至27日在河南郑州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飞,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红民等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高波主持。
本届诗歌节呈现四大亮点
何亚文介绍了本届诗歌节的总体情况。据介绍,本届诗歌节主体活动包括:开闭幕式及文艺演出,诗歌主题研讨会、诗歌采风创作和征集、群众性诗歌活动、诗歌主题剧目展演、诗歌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发布等,同期河南还将开展省内诗歌活动。
何亚文介绍本届诗歌节总体情况
开幕式将于9月21日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举办,以诗歌朗诵、情境表演、声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一场精彩的开幕演出。闭幕式将于9月27日举办,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诗歌节节旗交接仪式及闭幕文艺演出。主体活动中,诗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进行主题交流探讨。诗歌采风创作与征集活动邀请全国知名诗人深入历史文化重镇、红色革命圣地和现代化建设现场体验感受,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诗歌作品。群众性诗歌活动将以诗歌讲堂、吟诵展演、中秋诗会和市民体验等形式开展系列普及面广、参与度高的诗歌活动。诗歌主题剧目展演将邀请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郑州市集中展演。诗歌节期间还将发布“诗意金秋”“诗意原乡·老家河南”等诗歌主题旅游线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此外,河南省也将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等同期活动。
本届诗歌节有四大亮点:
一是办节意义特殊。本届诗歌节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展现新时代诗歌百花竞放生动景象的宽广舞台,团结凝聚广大诗人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的重要平台,更是全国人民感受诗意、品鉴诗情,共享诗歌文化大餐的重要节日。在河南省举办本届诗歌节,是文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体现,将进一步展现河南省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的纵深发展。
二是多地联动参与。本届诗歌节坚持面向全国、立足中原,做到有声有色有气势。整合全国各地诗歌优秀资源,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为重点,调动鹤壁、安阳、新郑、登封、巩义、新密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历届诗歌节举办城市如成都、西安、宜昌等开展互动,覆盖地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将创历届之最。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多地联动参与的举办模式显示了中原大地居天下之中的胸怀,更彰显了本届诗歌节的宏大气势。
三是突出为民宗旨。本届诗歌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有来有往有互动。不仅邀请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节,开展系列学术层面和专业领域的活动,也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欣赏诗歌艺术、感受诗歌魅力、分享诗歌艺术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目前,已经开展了系列群众性诗歌活动,并面向全国进行诗歌征集。
四是做好融合文章。本届诗歌节坚持融合思维,做到有诗有景有远方。将“诗和远方”有机融合,为人民群众开拓更多有吸引力的“诗歌之旅”,让更多人共赴诗歌盛会。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如舞剧《水月洛神》、豫剧《大河之子》、中国诗歌主题交响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声诗润朱弦”古典诗词合唱音乐会等。将诗歌与科技融合,扩展诗歌展现空间,丰富审美感受。创新诗歌线上呈现方式,发挥线上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等优势,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扩大受众规模,打造“永不落幕的诗歌节”。
高波主持发布会
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王飞答记者问,介绍了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相关筹备情况。王飞表示,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稳步进行。
王飞介绍诗歌节相关筹备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推进。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举办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高度重视,根据《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总体方案》,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任组委会主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州市委书记,主管副省长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担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统筹推进诗歌节的筹备工作。同时,河南省和郑州市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了执委会办公室,力争把各项筹备工作做实做细。
二是细化工作方案力求实效,体现特色。2023年春节过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和郑州市一起组建了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筹备工作组,在艺术司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总体方案》,并且请文化和旅游部派专家到郑州对开闭幕式的备选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组织开展了座谈会,完成了诗歌节的宣传、安全、医疗保障等具体的配套工作方案。为将本届诗歌节办成一届诗意与时尚相融合、高质量、高水平和有影响力的诗歌盛会,体现河南厚重诗歌文化底蕴,最终确定本届诗歌节主题“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并秉承了诗歌节“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注重参与,重实效,突出河南特色。
三是策划主题活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一方面,面向全国、全省联动。整合全省各地的诗歌优秀资源,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鹤壁为重点,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广泛开展“黄河诗会”“中国诗歌旅游城市联播”、诗歌活动快闪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吸引全国的诗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提前启动预热、营造氛围。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组委会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征集、评选优秀诗歌作品;开展全民诗歌活动,在全国全省掀起学诗、诵诗、写诗热潮,营造诗之国度爱诗读诗写诗浓厚氛围。再次,是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以诗经为源头,以唐诗、宋词为主脉;以豫籍诗人为牵引,以古今描写赞美河南的诗作为主体,深度挖掘河南厚重诗歌文化底蕴,谋划开展具有浓厚中原诗风、中原文风的系列文化活动,助推河南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最后,是加强传播、扩大影响。目前,河南正全方位做好宣传推介,整合各类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影响力,重点活动线下、线上同时直播,引领全社会热爱诗歌文化。
王飞表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原是诗歌的故乡。如果说中国诗歌是一条河,那么河南就处于这条河的源头,这股源来自《诗经》的活水“不舍昼夜”地汇聚、流淌。中原力量持续上千年拓展着主河道,在楚辞波光闪闪中奔流,在汉魏浪花朵朵中激荡,最终在唐诗群山耸峙中掀起排空巨浪,在宋词大河奔流中走向阵阵高潮。“潮平两岸阔”,最终汇聚成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
王飞介绍说,《诗经》305篇,属于河南境内的作品就有100多篇,占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国风160篇,95篇创作于河南。“汉魏文章半洛阳,魏晋风骨越千年”,汉代第一次形成国家层面的“诗歌热”。“唐诗半河南”,这里不仅是许多诗歌大家的故里,也是无数诗人游历的热土,河南承载了半个大唐的不朽诗篇。“无开封、不宋词”,宋词是唐诗之后的又一个“文化奇迹”,是中国文学殿堂的又一座高峰。从诗歌之源到魏晋风流,从唐诗盛开到宋词沉香;从孔子周游中,到李杜结伴行走;再到苏轼、李清照汇聚汴河两岸,两千多年来,无数文化先贤在中原大地上行走,谱就了一篇篇壮丽诗篇、华美乐章。
王飞还表示,作为主办地,河南省将积极打造诗词类旅游产品,推出四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
第一条线路是跟着《诗经》,踏寻“风雅恒远”之旅。沿着鹤壁、新乡、郑州、平顶山、济源、周口等地,亲身到卫风、郑风、桧风、王风等遗址,体会《诗经》风雅恒远。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黄河之畔的秀美风光,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爱情;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经典“邂逅”,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优雅思念;从“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的诗意美景,再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恒远承诺……让大家从《诗经》里感悟滋养着华夏人的精神,孕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第二条线路是传唱“汉魏歌赋”,感悟“千年风骨”之旅。到洛阳汉魏故城、许昌丞相府、开封尉氏阮籍啸台、焦作云台山、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商丘木兰祠等地。体验《汉乐府》民歌在中原传诵,和司马相如等名士在商丘“梁园”谈诗论赋,在许昌丞相府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情怀,在焦作云台山约“竹林七贤”啸聚长吟,聆听《广陵散》千古绝唱。
第三条线路是诵读唐诗,探访“重彩华章”之旅。到郑州嵩山、巩义杜甫故里、荥阳刘禹锡公园和李商隐公园、新郑白居易文化公园、洛阳宜阳李贺故里、平顶山汝州刘希夷故里、南阳新野岑参故里等地。体会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放歌,感受“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切。“诗仙”李白在这里神游,“诗圣”杜甫从这里走出,“诗王”白居易在这里辗转,各路诗坛大家在名山大川和人生际遇中激情高歌,共同把中国诗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条线路是沉吟宋词,体味“风情万种”之旅。到开封清明上河园、郑州博物馆苏轼碑刻、商丘应天书院、平顶山郏县三苏园、安阳汤阴岳飞纪念馆等地,让大家体会“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到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从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轻弹,到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慢唱。宋词之美,沉香千年,宛如大河东去,把千年前的慷慨激昂、悲欢离合漂流到面前。
名家云集,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建设
李少君介绍了《诗刊》将推动开展的诗歌活动。
李少君答记者问 介绍《诗刊》活动
李少君表示,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诗歌节是一场汇聚当代诗歌名家,紧扣新时代脉搏,推动诗歌高质量发展的盛会。《诗刊》社作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承办单位之一,将推动开展以下诗歌活动:
一是诗歌征集活动。为更好地让全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与中国诗歌节,推出更多体现中国精神、时代风采、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诗刊》社于8月5日组织开展“诗在中原·歌咏中华”主题诗歌征集活动。截至目前,收到1800多名诗人的投稿,已经初选出部分征集作品在中国诗歌网等媒体刊发,并推荐给诗歌节主题活动朗诵。
二是举办诗歌研讨会。诗歌研讨会作为中国诗歌节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邀请领导嘉宾、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和新闻媒体代表参加。研讨会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两场,上午场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下午场的主题为《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周文彰、吉狄马加、顾浩、叶延滨、吴思敬、赵振江、熊东遨等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翻译家将作专题发言,开展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外卖诗人王计兵、00后大学生诗人吕周航等参加。
三是组织诗人嘉宾创作采风。本届诗歌节的创作采风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洛阳、开封、鹤壁等地,创作采风时间为9月23日至27日,分为A、B两组同步进行。其中,A组的采风地点为洛阳市、开封市(含兰考县)和郑州所属的荥阳市、巩义市,参观龙门石窟、白马寺、龙亭、铁塔、杜甫故里、李商隐公园、禹锡园等,并走进焦裕禄纪念馆、采访兰考新农村。B组的采风地点为鹤壁市(含淇县)和郑州所属的惠济区、登封市、新郑市、新密市,参观“中国诗河”、嵩山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白居易故里、郑风苑等,并游览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走访黄河生态廊道。在采风过程中,诗人嘉宾还将参加各地举办的诗歌主题活动,与中小学生、诗歌爱好者近距离交流,掀起学诗、读诗、写诗的热潮,创作推出一批赓续传统文脉、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诗歌作品。
此外,《诗刊》社将推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特刊,目前编辑出版等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诗歌传承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建设?李少君认为:
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标准,倡导人民诗学,为人民书写,讲好中国故事。人民创造历史,奋斗创造未来。新时代诗歌的产生需要新的眼光、襟怀以及新的写作经验和创造才能,需要新的诗歌力量的崛起,强化创作者的人民立场,以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写人民情怀、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中国风貌和中国精神。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融媒体诗歌建设,展现新时代新气象。全媒体时代诗歌传播发生巨变,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全方位、立体化、集束型的新韵律诗歌全媒体传播方式。三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现青年诗人,唤醒基层新锐力量。
郑州:20多项配套活动,推动“诗意”生活成风尚
陈红民答记者问表示,目前,郑州市围绕“诗在中原·歌咏中华”的诗歌节主题,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精心策划并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诗歌文化主题活动,营造诗歌文化氛围,为诗歌节预热;同时,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当好热情、好客的诗歌节东道主。
陈红民答记者问
一是持续开展诗歌普及活动。8月中旬以来,郑州图书馆采取线下举办、线上直播方式,以“天中讲堂”为主要平台,邀请知名诗人学者开展《月涌大江流—杜甫精神的当代意义》等“诗歌大讲堂”讲座4期;同时精心打造图书馆“诗意”空间,增强读者读诗、爱诗的体验感。积极配合《诗刊》社做好“诗歌进校园”活动,将于9月20日、23日分别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举办多场诗歌主题讲座,用诗歌传递正能量,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二是精心策划诗歌纪念演出活动。诗歌节举办期间,郑州各地挖掘诗歌资料,传承千年文脉,巩义市将在“诗圣”杜甫出生地举办“故乡月·家国情”杜甫故里诗歌朗诵会,登封市将举办“文脉嵩山·诗意中国”嵩门待月中秋诗会,新郑市将在白居易故乡举办情景歌舞诗颂剧“东门·踏歌”演出,荥阳市将在刘禹锡公园举办“碧霄诗豪·凌云诗才”中小学诗歌吟诵展演。
三是创意推出诗歌拓展活动。诗歌融合绘画,牵手摄影,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诗歌之美。9月至10月,将在郑州美术馆开展“诗情画境·星耀河洛”——赵曼水墨展,在郑州文化馆开展“诗韵中原·文誉华夏”书法绘画摄影展,8月至11月,在瓦库·库里艺术馆举办“张鲜明的幻像世界”摄影-诗歌展。
此外,9月24日将在杜甫故里巩义市举办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拟邀请诗歌节60名诗人嘉宾、部分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登坛开讲,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
陈红民表示,郑州地处中原,是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人文荟萃,文脉悠长,郑州是《诗经·郑风》的发源地,孕育滋养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一批诗坛名家。千百年来,李白等无数诗人在郑州创作的《将进酒》等经典名篇更是不胜枚举。
郑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和人文景观。诗歌节期间将邀请与会诗人嘉宾参观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游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参观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走访黄河生态廊道,为诗歌节诗人嘉宾提供激发灵感的创作环境和活动场所。同时,郑州也在大力开拓现代诗歌活动场景,全市60多家图书馆、美术馆、书店、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和文艺空间,为100多场诗歌朗诵、展览、讲座等诗歌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
陈红民介绍说,多年来,郑州市深度挖掘诗歌文化资源,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郑州歌舞剧院以创作出“出圈”舞蹈作品《唐宫夜宴》而闻名。在此之前,该院以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和中原洛神传说为依托,创作的舞剧《水月洛神》荣获“文华奖”“荷花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2022年完成14场全国巡演, 2023年上半年历时55天,圆满完成9省(区)、15城市、26场全国巡演。今年,为配合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举办,纪念“诗圣”杜甫,郑州市扶持郑州市豫剧院创作推出了豫剧《杜甫·大河之子》,由著名戏剧家罗怀臻担任文学顾问、知名导演王晓鹰担任导演。该剧8月份已经试演、立上舞台,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目前正在加紧打磨提升,计划于9月22日在郑州大剧院首演,届时将邀请参加诗歌节的诗人嘉宾出席观看。
诗歌节开幕前后,郑州市将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开展6台诗歌主题精品剧目展演,涵盖交响乐、民乐、朗诵、舞蹈、豫剧等艺术门类。9月11日,由郑州爱乐乐团带来的“中国诗歌交响音乐会”已经拉开了展演活动的序幕;9月12日,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已成功上演“现当代诗歌朗诵会”。此外,中央民族乐团将演出“声诗润朱弦”古典诗词合唱音乐会,河南民族乐团将上演“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暨中秋民族音乐会”。目前,展演剧目、院团档期、剧场安排等已安排就绪,将按期开展演出活动,为本届诗歌节增光添彩。
活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中央媒体代表、主流互联网媒体平台、河南省主要媒体代表等参加了发布会。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