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图片新闻

文博河南|“坐”出来的中国文化——绣墩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粉彩瓷绣墩,美轮美奂。

  绣墩,我国传统坐具,其形状似古代战鼓,所以也叫“鼓墩”。武陟县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清代粉彩瓷绣墩,通高46.5厘米、顶宽26.5厘米,中空六边鼓形,上下腹各装饰一周鼓钉纹,极具美感,寓意多子多福。其对称两面中部有镂雕双环古钱纹,寓意招财进宝,大富大贵;另外四面以百鸟朝凤牡丹图为装饰,凤凰为百鸟之王,牡丹乃百花之首,二者融合,象征富贵吉祥。

文博河南|“坐”出来的中国文化——绣墩

清代粉彩瓷绣墩 武陟县博物馆供图

  该绣墩以粉彩绿地百花图为底,墩面下凹,中间镂空,上下通透,边饰回纹一周,底部无釉,有一圆孔。其应用了多种彩绘工艺,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造型端庄、古朴,却又彰显了几分俏丽情调,实属绣墩中的一件精品。

  据了解,绣墩历史悠久,据说它起源于战国。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数比较低。唐代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高。由此,原本用于妇女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墩开始逐渐演变,成为被大家所熟悉的绣墩。

  “绣墩”一词颇有来源。我们在历代仕女图中常常见到绣墩,这是皇室的金枝玉叶及大户人家小姐们闺房里的标配。小姐们坐着的时候上面会放一块绣帕,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坐墩称之为绣墩。

  经宋代沿袭至明清时期,绣墩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坐具。其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绣墩的材质有石、木、瓷等种类,其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还有海棠、梅花、竹子、瓜棱、多边形等。

  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分。绣墩以圆润灵秀、端庄古朴之美独树一帜,不同于一般的方形家具,圆润的形状让它更富有变化,所产生的美感更受世人推崇。绣墩不再是简单的充当坐具而已,而是成为文人雅士、富贵家庭必不可少的陈设品。

  为什么绣墩要摆放在中堂呢?首先,天圆地方是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有天即有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我们的房屋是方的,家具一般情况下也是方的,在中堂放置一只圆形家具,能起到一圆破方的效果。其次,中国人尊儒重道的人生观。圆是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儒家人格修养的境界,圆方相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第三,方圆合璧,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焦作日报记者:王玮萱)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