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方桌,一块木板,一把烙铁,以画为题,无笔无墨,在温度与木板的碰撞中,一幅幅神奇的作品便初见雏形,跃然而出。这不是什么神奇魔术,而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烙画。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烙画。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好奇,一把发热的烙铁,在一张简单的木板上划过竟能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暑假在烙画社团的学习,我感受到了烙画的乐趣,我一定会将烙画坚持下去!”2023年8月20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西街学校,五年级学生李连贺兴奋地说。
林州市西街学校烙画社团成员正在创作烙画《求雨》 石亚霏摄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就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
记者了解到,在暑期延时服务中,林州市西街学校积极探索“学科素养+基础社团+特色社团”模式,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主题社团活动。其中,以红旗渠为主题的烙画社团,让孩子们既学会了烙画基本技能,又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了红旗渠精神,深受孩子们喜爱。
“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在木板、竹器、宣纸和丝绢等物体的表面,使用烙铁,通过对温度的控制来作画的一种技法。绘制过程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烙铁的温度、运笔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画面的线条和明暗关系。”林州市西街学校主任李江涛说,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烫伤了手,也要坚持烙下去。
烙画《红旗渠青年洞》石亚霏摄
在烙画社团,记者看到60余位学生正手拿灼热的烙笔,全神贯注地在木板上或轻或重慢慢描绘。笔尖与木板一经接触便发出“刺刺”声响,伴着缕缕青烟,木板上的立体轮廓逐渐显现。经过设计、构图、拓稿、熨烙、修整、平磨等步骤,生动再现了修渠时的真实场景。“在创作红旗渠系列烙画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故事,对红旗渠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作为一名学生,我一定会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烙画学好,把红旗渠精神传承好!”四年级学生李欣瑞说。
“通过目标培养,孩子们基本掌握了烙画的技能、技巧,在烙绘过程中也了解了更多修建红旗渠时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地就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林州市西街学校校长王浩良说,“之前学校就开设了版画社团,其中关于红旗渠类作品就有近200幅。今后,我们将立足学生兴趣点,持续开发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社团项目,在孩子们学习技能的同时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红旗渠畔好少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艳 通讯员:石亚霏)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