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它是“青铜时代的绝唱”,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一朵莲,一只鹤,组成了它的名字——莲鹤方壶。莲瓣舒放,鹤鸣九皋。一百年前,深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它一经面世就令无数观者为之倾倒。百年国运沧桑,莲鹤方壶也经历着百年风雨岁月,仔细端详它,那展翅欲飞的仙鹤似乎也能感受到百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文博人为文物保护、传承、修复、利用所倾注的心血。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追溯历史:保护民族遗珍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考古,在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对河南考古而言,李家楼是一个重要的坐标。

  “曾有先有莲鹤方壶,后有河南博物院之说。”新郑市博物馆原馆长杜平安深情地讲述关于莲鹤方壶的故事。

  1923年8月,河南新郑乡绅李锐在自家菜园打井时挖出一座古墓,而且墓室满是大大小小的宝贝。这件事惊动了当时驻扎在河南的北洋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靳云鹗深明大义,不但收缴了已挖掘的文物,还追回了售出的文物,并派士兵继续发掘,最后得到完好文物133件(一对莲鹤方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碎铜片672块和贝币723枚。经过专家考证,李家楼发掘的古墓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的墓葬,这一套出土的文物也因此被称为新郑彝器。

  新郑彝器先是被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抗日战争期间,又随河南文物一起被打包西迁,几经辗转,先后寄存于武汉、重庆。命途多舛,1949年冬,一部分新郑彝器又被带往台湾,幸运的是两件莲鹤方壶留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国家将一部分新郑彝器调往北京。1994年,部分新郑彝器又被调往深圳博物馆。至此,新郑李家楼青铜彝器已经分散在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广东深圳博物馆两岸四地五家博物馆(院)保存。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这对双胞胎莲鹤方壶也分别成了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莲鹤方壶走向了世界。1988年故宫发行的《国宝》明信片留下了它美丽的身影,新加坡、日本、泰国、加拿大、印尼等国元首都先后收到了这件精美青铜器的复制品作为国礼,2003年中国邮政出品的邮票使莲鹤方壶更加广为人知。

  2006年,两件莲鹤方壶在河南博物院合璧展出,引发轰动。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各类展览中仍常常能看到它的倩影。

  探源求索:传承文明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发现,成为新郑考古史上重要的一页,更奠定了河南文博事业的基础。

  196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在新郑设立工作站,工作站和新郑文保所(新郑博物馆的前身)的同志们共同开始了长期不断地考古勘探与发掘。

  蔡全发、马俊才、樊文泉先后三位站长在新郑的考古事业上从青丝忙碌到白发。在他们的带领下,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新中国成立后,新郑发现和发掘了郑韩故城,出土了只有王权才能拥有的国之重器九鼎八簋,春秋时期保存完好、音色纯正的大型编钟……郑国社稷祭祀遗址、制陶遗址、铸铁遗址、韩王陵墓冢,伴随着一次次里程碑式的发掘,一批批稀世文物的出土,一个个印证史载的发现,使这座千年古城成了中原文化史书上永放光辉的一页。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郑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了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瑰宝,几代新郑人赓续接力。

  持续加强固本培元。近年来,新郑市投资4亿多元用于文物保护区拆迁安置,争取上三级文物保护资金6600多万元实施文物修复、抢救保护、基础设施改善、安全保护等综合保护利用项目。

  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新郑市文物保护部门从原来小小的文保所发展为文物保护中心、博物馆、郑国车马坑、欧阳修公园、郑韩故城遗址保护中心、考院博物馆等文物局下辖的多个单位。

  “修国史,写续编”。一代代考古人先后发表《新郑碑刻文集》《黄帝故里新郑青铜器》《文物志》《开元图谱》等书籍30余本,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

  汲古润今:激扬自信力量

  文物,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它昭示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沧桑砥砺。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夯实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新郑市博物馆馆藏文物6288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12件4421套,富足、殷实的文物家底令人叹为观止,丰富而珍贵的藏品传递着历史的回声,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长久的繁荣与文明。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新郑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生动实践。

  2021年河南卫视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晚会上,新郑选送的90后歌唱家霍尊演唱的原创文艺作品《莲鹤方壶》古风歌曲惊艳问世,给全国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物讲述历史,而我们,理应讲好、讲‘活’新时代的文物故事。”新郑市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王凯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新郑市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100余场,让文物述说历史智慧,让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贯穿在展览的匠心与细节中。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这个暑假非常有意义,我在这里看到了我们国家从隋唐一直到民国时期的瓷器,太精美了,我的祖国太伟大了!”新郑市博物馆正在开展的瓷·韵——新郑黄帝故里考古发掘瓷器展让新郑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孙一桐格外兴奋。

  “新发现 郑进行”郑韩故城考古分享会、欧阳修清明节诵读、小时讲考院、七彩文旅闹新春之文物探秘、新郑考古研学游、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等活动,成为新郑文保特色宣教品牌,提升了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同时,新郑文创也大有作为,“新无止境 郑藏古今”系列城市之礼、编钟茶具组、莲鹤方壶胸针、郑风21首剪纸汇编等文创产品颇受欢迎。

  “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文物保护志愿者热”“国潮国风”……越来越多人关注并热爱文化遗产。

  当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让金发碧眼的观众连连惊叹,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进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自信与骄傲,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年轻一代考古人王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爱:“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始终在滋养着我们。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永无止境,这是我们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千秋文脉——纪念莲鹤方壶面世100周年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作为鲜明标识。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民族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现在它正讲述古老的文明和智慧,未来它将讲述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征程的故事!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