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探访考古工匠们幕后的“神秘”工作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如何重焕往日风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为它们铺就了一条重生之路?2023年8月8日,记者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探访与文物为伴的幕后工匠们的“神秘”工作。

探访考古工匠们幕后的“神秘”工作

工作人员在修复文物 卢仙格 摄

  出土的文物碎片,在修复师手中重焕风采

  2023年8月8日,一场雨洗刷了夏日的闷热,也是因为这场雨,整日驻守工地的考古人才有机会放下铁锨和手铲,走进室内,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在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中,记者看到一排排出土的文物整齐摆放。据了解,该所现在暂存文物4万余件(套),“文物出土后,要开展修复、绘图、摄影等整理工作;然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之后修复的文物进行陈列展出或是入库收藏。现在我们所开展的是陶器和瓷器的修复。对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是为其除锈。”该所保管室主任上官荣光说道。

  张雪娇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文物修复师和绘图师,她告诉记者,考古工地出土的文物大多不是光鲜亮丽的,“灰头土脸”往往是它们的常态,“一个工地下面可能存在几十座甚至上千座古墓,出土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它们通常都是一堆‘碎破烂’,满身泥土,难以辨认。没有人知道毫不起眼的它们在几千年前是何模样。它们零散、破败,等待我们去还原它。”张雪娇说道。

  在修复之前需要先对文物做“体检”,研究它的材质、制作工艺、腐蚀机理、病害调查,根据文物各自的“伤势”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案。在修复过程中还要填写“病历”,做好文字、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记录,确保每一步都有样可查。

  上官荣光告诉记者,实际的修复工作则需要经历数道工序:清理、加固、拼对、粘接等,唯有如此,碎成几十片的陶瓷器才得以脱胎换骨。在这些工序中,每一步都非常考验耐心与细心。比如在拼对中,需要依据碎片的形状、颜色、纹饰和薄厚等将其大体分类,找到它所在位置,逐步拼接。

  考古绘图与照片、文字资料一起,代替文物“说话”

  考古器物绘图,是考古整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绘图师要准确还原文物的器形、大小、纹饰等原始信息。绘图工作中如何测量器物又是一个细致且专业的过程,使用的工具也是复杂多样。一般的器物测量方法有直角坐标法绘图、轴对称法、描绘法和正投影法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器物的绘制,如正投影法绘图速度较快,轮廓形状准确,适用于大批量的器物绘图,而轴对称法适用于绘制工具类等小件器物。

  “在绘画之前,先要量出文物的长宽高,获取到关于文物的相关信息,随后在图纸上利用工具卡点绘画草图,卡的点相对多便会更接近文物的原貌。包括文物器身上的纹饰、凸棱,都需要细心观察计量。”在纸质版的文物线图绘完后,文物绘图师还要通过专业绘图软件,将其转化为电子版的线图,以便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发表文章使用。上官荣光向记者介绍,器物线图能与照片、文字资料一起,代替文物“说话”。

  就这样,靠一块一块进行拼凑,一笔一笔进行描摹,一件文物才能最终以它们千百年前的样子出现在人们面前。(黄河时报记者 卢仙格)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