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出圈”的背后

  巩义市一个普通乡村,奶奶披着雨衣,不时擦拭脸上的雨水;爷爷坐着轮胎、石头、鞭炮墩子,自带午饭看一天......最近,一支民营豫剧团在网上“出圈”,原因无他,太受群众欢迎。乡亲们为了看他们的戏,赶十几里路来,风大雨大也不愿离开;他们在哪儿开戏,哪儿就围满了戏迷。

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出圈”的背后

  这支豫剧团诞生于安阳市,剧团名字就叫“安阳市青年豫剧团”,成员大多是“90”后,平均年龄30岁。

  在农村摆戏台、看大戏,是不少人儿时的记忆。当下,大众娱乐多样化使得这些记忆正在逐渐消退。而这个剧团为啥能“魅力不减”?

  8月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团长范胜男。她带剧团刚结束在山西省的演出,正在往新乡市原阳县赶下一场戏的途中。

  也许一直在奔波,电话里的范胜男声音略显憔悴,可一讲起自己和剧团的故事,她的嗓音逐渐亮起来。

  范胜男今年32岁,是豫剧崔派传人,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的高徒刘爱英。2013年,在张宝英的鼓励和支持下,年仅22岁的她成立了自己的豫剧团,成员有40多人。

  资历浅、没名气、缺资金、戏价低……剧团的日子并不好过,范胜男靠四处借钱,才勉强把剧团维持了下来。谁想到2020年起的三年疫情更让剧团“差点散了”。“那三年没有演出,演员们无奈之下各自找活路,好不容易建成的剧团一度四散......我所有的青春都在剧团里,当时团散了,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范胜男坦言,当时整个人几乎都抑郁了。

  可她还是不甘心。2021年的一天,她在手机上刷抖音,看到有人在直播间里唱歌,突然灵光一闪,“人们都足不出户,我们为啥不能在直播间里唱戏给大家听?”

  说干就干。她马上给成员挨个打电话。有成员一接到电话,就辞去工作赶回来。“只要不解散这个团,先不发工资都行。”大家一致表示。

  做直播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前期粉丝少,技术有限,剧团连赔一个多月。没办法,他们只好加入直播带货,用来补贴日常收入。谁知道,有的粉丝不理解,直播间原本六七千人一下掉到一百多人。

  “好好的剧团不做,开始带货,不配做演员。”有网友说。

  看着一片骂声,有的成员心态崩了,唱不下去。但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戏一旦开演,就不能停。大家一边流泪,一边坚持把那出戏唱完。

  剧团的难,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范胜男说,直播那三年,情况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个千把块,差的时候赔钱不说,还会延缓发放成员工资。

  今年,大家重新回到舞台。为了压缩开支,他们大多时候都风餐露宿,拉着帐篷、移动空调走村演出。酷暑天气,演员们身穿三层戏服,脸上挂着汗珠。“条件好的能在村里做上一锅烩菜,晚上能在村室打地铺。这半年多,大家不是在戏台上,就是在赶往戏台的路上......”范胜男说。

  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

  一是演员对戏的热爱。深夜散戏,舞台上的“周瑜”“杨四郎”“宋王”一起拆台,有时还要连夜转战下一个台口。

  一有时间,他们就聊戏讲戏——聊武戏怎么摔出新意,讲一个手势怎么更打出感情。晚上,帐篷里,地铺上,有人回看当天直播“复盘”,有人听着豫剧入睡。

  二是老百姓对戏的热爱。巩义市丁沟村村民,冒大雨也要看戏;原阳县大雪纷飞,演员在台上冻得张不开嘴,可台下观众一个没走;在外打工的小伙,请假来村看戏;还在上小学的小姑娘,看了戏后嚷嚷着要学戏;直播间里的粉丝、网友和欢呼叫好声越来越多......

  “群众爱看我们就演,再辛苦也值得!”眼看剧团有了起色,范胜男和队友们也有了新目标。“我们想把直播做得更精致完善一些,有些去不了现场的群众可以在手机上听戏,运用技术手段让他们身临其境,能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戏曲,也能带动更多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加入基层民营剧团,为老百姓唱好戏。”(本文图片:安阳市青年豫剧团走进巩义市夹津口镇丁沟村,为村民带来精彩的戏曲表演。郭福仓 摄)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