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全国各地博物馆迎来游客高峰,部分热门博物馆更是人山人海,甚至一票难求。为了更好地参观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其中,非馆方讲解引来吐槽不断。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博物馆讲解服务问题颇多:非馆方讲解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讲解员音量扰人,还经常霸占展品前最佳观赏位置,影响看展秩序;还有一些所谓“野导”,不仅讲解内容漏洞百出,还把野史当正史,混杂着成功学、低俗黄段子,糊弄、污染观众。
眼下正值学生暑假,全国各地博物馆迎来游客高峰。为了更好地参观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然而,一向以严肃著称的博物馆竟然成了荒诞不经的地方,有的讲解缺乏历史常识,牵强附会,大量穿插未经考证的秘闻、野史等内容,带来不良导向和社会影响;有的进行“晒宝式”讲解,一味强调文物价格,完全忽视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三重价值;更有甚者,有的讲解员竟然把博物馆当成了自由发挥的场所,严重误导公众。
我们知道,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地方,它所展出的展品都是真实的,是对历史的再现和还原。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让人知道华夏文明的历史久远,知晓中华文明的前生今世,深刻了解华夏文明的博大与厚重。但是一旦“戏说”成风,不但会失去历史的原色,还会对公众造成知识性的认知颠覆,甚至以讹传讹,显然,这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戏说”之风当刹。
博物馆讲解要严肃莫“戏说”。一方面,作为博物馆,尤其是正规博物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多多培养一些博物馆专业讲解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不可让社会上的“半瓶醋”混杂其间、乱讲一气,造成严重的社会误导。讲解员要具备相应的历史常识,通过专业培训让历史重现,决不能道听途说、随意杜撰。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实施有效监管。大量的不规范非馆方讲解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博物馆参观秩序,还会影响大部分观众的观展体验。一来受众跟着讲解走,结果被带偏了方向,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招摇过市,久而久之,就会真假难辨,显然,这不是对历史的负责任。学生参观博物馆,除了获得直接感受体验外,也是为了拓展知识面,结果获得的都是一些“戏说”,长此以往就会剑走偏锋,莫衷一是。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是诚实和谦虚的态度。在博物馆讲解上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容不得任何的虚假。没有经过官方考证的就不要轻易拿出来在公开场合传播。要知道,人们之所以来到博物馆是带着一种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看热闹、图“戏说”。
要形成尊重历史的自觉,敬畏中华文化传统,敬畏我们的祖先文化,就必须正本清源,阻断任何的歪理邪说,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博物馆讲解要严肃莫“戏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绷紧“实事求是”这根弦,愿它成为基本的原则遵循。(大河网河声评论员李壹)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