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8月3日,巩义市文博事业中心对北宋皇陵保护所、康百万庄园保护所等7个新设置的文物保护所进行集中挂牌。截至目前,巩义已有包括巩义市博物馆、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的9个文物保护所。
巩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7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和38处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包括“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双槐树遗址,“释源祖庭”青龙山慈云寺,全国九大石窟之一的巩县石窟,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帝王陵墓群之一北宋皇陵,全国三大庄园之一、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的康百万庄园。文物保护机构的组建,是文博事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次挂牌新的保护所对不断提升巩义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事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北宋皇陵保护所
巩义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北宋皇陵的保护、展示、利用,先后建成了永昌陵、永厚陵、赵普文化遗址公园和宋词文化园,启动宋陵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已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康百万庄园保护所
康百万庄园保护所作为巩义市旅游行业的“排头兵”,以文博为核、文旅为基、文创为轴,提炼“庄园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多重文旅标签,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提升庄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巩县石窟寺保护所
开凿于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石窟寺背山面水,环境幽雅,风光秀丽,被称为“溪雾岩云”的圣地,“石窟晚钟”为巩县八景之一,1982年国务院将石窟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级景区。
巩县窑址保护所(花地嘴遗址)
巩义窑是对巩义市东约5公里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2001年,黄冶三彩窑址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再度将白河两岸分布的其他窑址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冶三彩窑址合并,更名为巩义窑址。
刘镇华庄园保护所
刘镇华庄园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庄园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前为花园,后为主宅区,两侧设寨门。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各项生活设施齐全。刘镇华庄园在建筑上富有特点,且规模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祜庄园保护所
“张祜庄园”(亦称张诰庄园)坐落于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琉璃庙沟。琉璃庙沟张氏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安徽凤阳迁往这里。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巩义出东门富户之首,时有田地十余顷。受自家(老宅院)窑头上苍劲挺拔的古柏启发,十六世祖辉明为钱庄起字号为“柏茂”号,民间俗称“柏茂家”。十九世张诰时任伪保长,又因打煤窑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张诰家”,张祜是张诰之父,故称张祜庄园,是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生沟冶铁遗址保护所
铁生沟冶铁遗址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铁生沟村。1958年发现,1959年发掘,是已知的汉代冶铁遗址中出土物最丰富的一处。年代约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从出土的煤块、煤饼和煤渣看,我国西汉时期即已用煤冶铁,在国际上已引起高度的重视,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巩义市博物馆
巩义市博物馆,位于巩义市杜甫路82号,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陵墓永昭陵东南隅,占地面积16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00平方米,是以文物收藏、宣传教育、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充分展现了河洛地带和巩义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巩义博物馆共有12个展厅,通史陈列为《洛汭瑰宝——巩义历史文化展》,专题陈列有《北宋皇陵》、《巩义白瓷》、《巩义窑唐三彩》等,以厚重的炎黄文明、河洛文化为经纬,以历史文物为载体,向人们展示巩义地区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每个时期在巩义博物馆都能找到有力证据。
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文博事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将以此次挂牌为新起点,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讲好巩义故事,传播好河洛文化,不断提升巩义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为打造黄河流域具有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市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