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硕果累累,科技考古发展迅速,中国考古人走出国门……一段时期以来,考古人不负时代,上下求索,多方向探寻文明密码,谱写中国考古新篇章。近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全面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成就,提出新时代中国考古工作的总思路总目标。
追溯文明起源,探寻历史脉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关键问题,策划了“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系统实施16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良渚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石峁遗址获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二里头、三星堆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山东深入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为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做出了山东贡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山东将持续推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继续实施一批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同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涉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完善水下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中的科技意识显著增强,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普遍。空间遥感探测、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技术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长期从事古遗传学研究,围绕古DNA探索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填补了我国南方大陆地区的古基因组信息及演化历史缺环。“弄清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一直是我们致力解答的问题。”付巧妹说。
三星堆、学堂梁子、北白鹅工地现场建设考古方舱,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开创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2020年以来,三星堆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形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
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南海基地落成揭牌,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入坞,南海1500米深度海域布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一段时期以来,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新发展。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提出,要科学规划水下考古近期和中长期研究方向、重点项目。今年,《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将颁布实施,为水下考古工作提供科学的标准规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将结合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对已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进行复查,并开展福建、浙江、山东等地水下考古调查。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考古人走出国门,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逐步深入,“一带一路”联合考古蓬勃开展。32家机构赴外开展36项联合考古项目,与40余家国外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建立了良好关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柬埔寨茶胶寺、崩密列寺、柏威夏寺和王宫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援外联合考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表示,该院将以援外项目为抓手,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等国际平台为依托,加强与各国在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方法上的交流互鉴,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加强考古机构编制保障的文件出台,《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颁布,《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连续召开两届全国高校田野考古工作座谈会,推进提升田野考古实习质量……考古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突破。考古专业逐渐从冷门走向热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文博保护事业。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育延续着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表示,考古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考古问题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技术和方法。他认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推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记者 张影)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