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长安三万里》高适情系芒砀山

  近日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热播。《长安三万里》以唐代历史为背景,通过高适的视角,回忆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友情故事,讲述了其与李白的一生情谊,以及两人与大唐群星交汇的动人故事。展现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以及唐朝从盛世到安史之乱后衰败的时代变迁。《长安三万里》借助动画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唐朝时期人文风貌的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将诗句融入到故事情节与人物对白中,通过动画的想象重现唐诗中的情景,同时也展现出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唐诗作为唐朝时期人们抒发理想、表达情感的载体,也在电影中跨越千年时空,与当下的观众对话,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适是盛唐诗坛一位奇人,高适文武双全,曾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高适50岁以前穷困潦倒,50岁之后飞黄腾达,是唐代官职最高的诗人。高适的官衔之高、在任时间之长,在唐代诸多知名诗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后人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杜甫曾称赞高适是“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高适以诗人为戎帅,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这在整个唐代无出其右,因此高适是唐朝人生最成功的诗人。

  盛唐时期高适客居梁、宋间,据考证 唐朝天宝三年(744年),高适从商丘出发沿汴河东南行,高适在《东征赋》写到“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高适曾多次到芒砀山游览,《宋中》是高适游览梁宋之地商丘到芒砀山的怀古咏叹之作,据考证作于开元十年(722年)至十五年(727年)之间。高适在诗中说:“朝临孟渚上,忽见芒砀山。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复何有,禾黍满清山。”诗中弥漫着一种凄凉的气氛,高适感叹赤帝子刘邦终归成为历史远去了,而芒砀山的王气之云再也没有降临,群山之中只有庄稼旺盛的生长着,芒砀山秦汉的峥嵘与唐代的衰落形成巨大的反差,高适对此伤感唏嘘不已。高适还在另一首《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诗中写到:“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高适再次对芒砀山感怀咏叹。

  高适为什么对芒砀山有一种情怀?这是因为高适当时长期居住于商丘,他曾写了大量商丘怀古的诗篇,特别是汉代梁园,成为高适等唐代诗人怀古咏叹的重点,而梁园是指西汉梁国梁孝王时期修建的“东苑”,“方三百里”,梁园美景三百里,其中包括芒砀山在内,梁孝王刘武及其后裔八代九王死后葬于芒砀山,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开创汉室江山,芒砀山是汉兴之地,这里有汉朝和梁国祭祖之祠汉高祖庙。因此居住在梁园遗址上以怀古见长的高适必然对芒砀山怀有一种别样的感情。(盛朝新)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