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新文旅何以风起洛阳——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洛阳探索

新文旅何以风起洛阳——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洛阳探索

定鼎门广场流光溢彩(新华社发)

新文旅何以风起洛阳——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洛阳探索

游客在栾川县老君山风景区游玩(2023年2月23日摄)(新华社发)

  (一)

  文旅文创的“诗和远方”,总是在期待中不断刷新。

  今天,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在洛阳启幕!

  这是一场嘉宾云集的大会——从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从各省辖市和县(市、区)党委“一把手”,到世界旅游组织、头部文旅企业、相关行业代表及业界“网红”达人……面向国内外、冠以“省字号”、约450人参会,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近年少有。

  这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大会——既有紧锣密鼓的实地观摩,也有行程满满的线路考察,既有看点十足的项目签约,也有智慧碰撞的工作会议,还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拉满期待值!

  为何要举办这样一场盛会?

  日前举行的大会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一是推进文旅文创战略深入实施;二是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三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四是凝聚推动文旅文创产业成支柱、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合力。

  今年大会又为何“花”开洛阳?

  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主要负责人鲜明回应:主要基于近年来洛阳市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工作思路,推动新文旅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家齐聚洛阳,是为新文旅而来!

  (二)

  新文旅,的确是当下洛阳的一大热词。回顾今春以来的洛阳时政动态,与之相关的动作一个接一个——

  4月下旬,面对“汉服热”席卷大街小巷、全城剧本杀掀起“穿越”风潮、“博物馆奇妙夜”网上海量“圈粉”等一系列出圈现象,没等牡丹文化节完全收官,洛阳即召开全市文旅产业发展会议,对新文旅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剖析。

  进入5月,面对“五一”假期600多万人次涌入洛阳,人潮涌、消费旺,各大景区频传“约满、错峰、限流”的火爆之势,不等假期完全过完,洛阳市委即召开文旅工作专题会议,核心议题就是进一步研究新文旅产业特征。

  这个6月,从组团奔赴陕西西安、延安考察学习,到密集深入老城、瀍河、西工、洛龙等城区调研,市委书记、市长“闲不住”的背后,紧扣的仍是文旅产业转型,锚定的还是新文旅产业发展,期望的则是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在深度研究中明晰思路,在大胆实践中探寻出路,这背后,抵达的是省委赋予的“文旅文创成支柱”目标定位,努力找准的是“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规律、路径和方式”。

  “现在的旅游经济是创意经济,过去是资源经济”“现代旅游是体验经济,年轻人是为体验买单的”“它最重要的一点是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它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经济”……伴随认识与实践的深入,洛阳在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三)

  有人说,变化的环境、进步的科技,变化的消费行为、进步的运营效率,会带给很多行业底层逻辑的改变。

  文旅行业恰是如此。回眸疫情三年,文旅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困境之下有停滞不前,有艰辛探索,有奋力转型,无形中行业生态发生变化,游客需求业已悄然改变。

  比如打卡的“口味”变了。很多人出游不再局限于名山大川,不再满足于当看客,跨越千里或许只是为吃一顿烧烤、玩一次泼水、穿一次汉服,希望深度领略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体验这里的人间烟火,注重特色与沉浸,追求共振与共鸣。

  比如引流的“通道”换了。踏着移动互联网的奔涌浪潮,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大多不再被旅行社的广告所吸引,不再被传统的宣传营销所感召,而是被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视频“种草”,移动端成为各地引客的强磁场。

  种种新动向、新趋势,呼唤新转变、新文旅。

  创意追求颠覆性,体验注重沉浸式,消费拥抱年轻化,传播奔向移动端,今日洛阳阔步奔赴新文旅,重塑的正是理念模式,转变的正是底层逻辑,寻求的正是迭代升级。

  正如颠覆性创意,伴随大众旅游的兴起,当下国人见的“世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新厌旧”。到一座城市旅游,如果看到的尽是同质化产品,很难萌生消费欲望、打卡冲动。换句话说,少有人喜欢一成不变、毫无新意的东西,没有创意就难有生意,缺少震撼就只有遗憾。

  电影《功夫熊猫》一炮走红,就在于用“功夫”和“熊猫”两个无关元素融合出了一个全新IP;舞蹈《唐宫夜宴》一夜爆红,就在于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了一场全新演艺。40多个项目线上下单,《神都舆图》在线点亮,通关证书一键领取,话题互动实时参与……今春洛阳推出的“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活动获得广泛追捧,同样胜在新玩法、新体验。

  再如沉浸式体验,“近处无风景”,人们出游本就是为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不曾有的生活。而今,旅游需求升级之下,“不要浮光掠影、而要参与其中”更成为普遍追求,正所谓游至深处是情感,体验沉浸胜千言。

  全国网友纷纷“进淄赶烤”,一大原因在于这里“烤炉+小饼+蘸料”的吃法让人“上头”;各路游客竞赴云南泼水,更多在于这里全民互泼的氛围令人欢乐。从全城剧本杀带来“人在城中、又在剧中”的奇妙,到满城汉服小姐姐带来“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的惊艳,再到“西游仙魔团”带来“捅了神仙窝”的奇观……洛阳文旅频频出圈,也在于“一秒穿越”的沉浸体验。

  同样,在年轻人撑起文旅市场“半边天”、“刷手机”占据国人大量时间的今天,消费业态凸显年轻化,宣传营销挺进移动端,亦是紧跟潮流的全新转身、吸粉吸金的流量密码。

  (四)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事实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文化旅游、推进文旅融合,从来不是仅仅停留在产业层面,背后更承载着“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蕴含着“激发深沉力量”的期许。今天我们积极拥抱新文旅,亦绝非拘泥于一方小天地。

  站位全国,这是助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在本月初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声声号召激荡人心。

  千年古都、华夏圣城,河洛之源、礼乐之根,厚重的历史文化,决定了洛阳必须担负起更大的文化使命。我们推动文旅向“新”而生,本质上就是守正创新,就是以“创意十足、体验独特”的产品与场景,以“穿透心智、浸润心灵”的表达和呈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更活更火、深入人心。

  立足全省,这是助力“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

  今天,基于“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的底蕴,秉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目标,省委鲜明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而从“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到“打造更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创意产品”,再到“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内涵、精神和力量”,一项项部署,无不展露着新的更高期待。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如果说河南是“中国历史开始的地方”,那么坐拥“最早中国”标签的洛阳,则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首选打卡地。今日洛阳以“新文旅”为内核,不遗余力打造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3.0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街十二坊等重大项目,培育汉服体验、剧本娱乐、研学旅行等崭新业态,也正是要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更加可触可视、可感可知。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新文旅,就是在增强中原文化的“冲击力、穿透力、渗透力、感染力”,就是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五)

  大战略潮涌中原,新文旅风起洛阳。

  转型路上,我们见识过“风起”的力量,也尝到过“乘风”的甜头,更坚定了“追风”的信心。

  每一次全新奔赴,都需要全力以赴。

  前行路上,我们将持续深化对古都资源价值的认识,对新文旅业态的认识,对城市与文旅产业关系的认识,以古都文化为底蕴,以文博资源为依托,以整座城市为载体,丰富业态空间、布局多元项目、重塑古都风貌,不断激活新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前行路上,我们更将聚焦“文旅文创成支柱”重要要求,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拉高标杆、博采众长,以更多契合“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的项目和产品,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彩力量。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

  奔赴新文旅,洛阳在路上!(洛平)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