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让博物馆为城市提供文化滋养

  编者按: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文化盛宴。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厚的文物资源,值得我们深思。

  期待博物馆有更多沉浸式体验

  近年,不少博物馆一改往日的严肃形象,推出博物馆剧本杀、密室逃脱、全息互动投影等新体验,为年轻消费者了解博物馆展品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

  博物馆积极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是探求生存与发展之道,也是新时代适应观众审美需求提升的新要求。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这为博物馆开发沉浸式体验指明了方向。然而,也有一些博物馆开发的沉浸式体验浮于表面,虽然也在努力打造声、光、电等“高大上”的沉浸感,但是由于缺乏创意创新、文化内核、艺术设计等,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沉浸式体验不仅需要通过技术支持营造沉浸感,更要注重植入文化内核。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互动游戏让甲骨文说话、虚拟换装可以体验中国古代传统服饰、视听盛宴开启汉字的奇妙之旅。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互动屏、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交互技术展现古代舟楫,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在多维的空间中全面感知大运河文化。正是因为博物馆能深入发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打造出独具一格的精品IP,才能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更具竞争力的文旅服务。

  沉浸式体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观众。没有文物,当然就没有博物馆,但仅拥有文物也并不等于就是博物馆。说到底,让展品焕发光彩的还是人。博物馆要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主动考虑观众的需求,积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用优质的陈列展览和服务赢得市场和口碑。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数字化展示、情景式布展、交互设计等方面考虑参观者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将焦点对准观众,走向观众、走近观众,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高咪

  传播地方文化 博物馆大有可为

  据报道,殷墟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10月底建成开馆。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博物馆在传播地方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方面大有可为。

  借博物馆平台传播地方文化,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今,很多博物馆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文物,而开始下力气营造历史文化语境,诠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河南卫视推出的《2022七夕奇妙游》中,舞蹈《今又鸮声起》以一场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甲骨文为符号线索,让舞者在巨大的妇好鸮尊之上翩翩起舞,吸引网友争相打卡,揭秘文物里的“爱情密码”。这就是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成功例证。从展示实体文物过渡到体现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博物馆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这让埋藏在历史宝藏与古籍文献中的文化因子有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焕发出新的生机。

  博物馆传播地方文化要突出特色。博物馆的展出活动折射了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不同的博物馆要针对自身定位与藏品,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如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让参观者感受了汉魏时期的社会变迁,滑县古典家具博物馆则让参观者体验了“鲁班工艺”魅力,林州市博物馆展示了馆藏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安阳民俗博物馆展出了很多非遗项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有了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活动,就会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学习、旅游打卡,为地方文化走出去创造更多机会。

  此外,让博物馆传播地方文化还要搭建更多平台。目前,全市拥有博物馆、纪念馆17家。如今,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安阳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全面推动大型博物馆、县域博物馆建设,加强行业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村史馆建设,构建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的“中国博物馆名城”格局,有助于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市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地方文化与城市魅力,也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提供重要支撑。(高倩

  让博物馆更多地惠及群众

  如今,参观博物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节假日到博物馆打卡,感受文化魅力。据本报报道,今年“五一”假期,全市17家博物馆、纪念馆集中推出近300场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共接待游客28.7万人次。

  博物馆缘何成为热门打卡地?一方面因为博物馆开始尝试更多新的“打开方式”,如从游客的视角进行展陈设计,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不断创新让馆藏文物有了温度,让文创产品更加精致。博物馆以全新的形象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提升,更多人希望在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

  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丰富,跨越的年代久远,藏品背后有很多故事,恰好能为人们提供慢下来接受知识、获取灵感的机会。未来,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要不断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展出与文化活动,激发公众的兴趣,让人们更好地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不仅如此,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让更多人得到了实惠。例如,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省86.81%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降低了人们学习知识、感受文化魅力的成本。再如安阳博物馆“五一”假期为公众定时免费讲解,还有一些场馆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给市民创造了更多了解地方文化的机会。今年的博物馆日,我市很多博物馆与展馆会开展丰富的活动与免费服务,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此外,博物馆的发展带动了配套服务和周边环境的提升。博物馆的客流与消费将成为地方旅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热不仅会带动一部分人就业增收,还会促进相关部门对道路交通、生活服务、城市风貌等更加关注。如前段时间,我市推出了从高铁安阳东站到曹操高陵的公交专线,方便游客参观。将来,我市还将在城市环境与功能设施方面再提质,更加方便群众、惠及群众。高倩

  创新为博物馆发展赋能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以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间,模拟还原宫殿的建造过程;走近遗迹,AR透明屏再现古代生活……博物馆巧用数字化手段,在传承保护的同时让文物“说话”,让宋韵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游客更直观地读懂遗址,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每逢节假日,游人逛博物馆成为新常态。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博物馆里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但是,博物馆里学文化,也存在看不懂古文字、道不明遗址文物里深刻内涵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手法让遗址文物活起来,让外行人也能看得懂遗址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让遗址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比如,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利用数字投影技术,在方池水渠遗址之上动态投射出水纹、荷叶、游鱼等影像,还原了南宋园林的清雅氛围。与单纯的陈列展示相比,这种借助数字化技术让文物动起来的办法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动态展示可以让遗址文物更直观地被游人接受。让遗址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让遗址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我市,文创人士利用甲骨文字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比如甲骨文抱枕、甲骨文钥匙扣、甲骨文钢笔等,刻着甲骨文字的生活物品走进大众生活,可以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甲骨文字。让遗址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借助实景演出诠释博物馆里的故事,让游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实景故事如今在很多景区上演,我们要打破常规,突出特色,让游人从实景演出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为博物馆发展赋能。我们要借助数字技术丰富文物的展现形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博物馆里的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邓娴

责任编辑:陈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