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里的师延雕像
箜篌,是中国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弹奏方式多以竹片拨奏或击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它是我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了用于宫廷雅乐之外,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诗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其中就提到了乐器箜篌。事实上,李贺、王维、李商隐、王昌龄等著名诗人都曾将箜篌写进自己的诗歌里。
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但是在十四世纪后期,箜篌逐渐不再流行,以至于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模样。
相传,箜篌的制造者是师延。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城东南二十华里处,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经实地考察,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的确有座古城,名字叫韩寺镇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人的村庄。村前有古城河环绕,桥前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
有专家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
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师延”及师姓的祖居地,也应在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
据考证,远古时期的箜篌城,周围水草丰盛,竹林繁茂,为制造乐器提供了很好的原材料,师延及其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并缔造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之声”。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乐器命名的都城。
《中牟县地名志》记载:“古为箜篌城(城址尚存),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东西主街,聚落成长方形。古城西北两面城垣尚存,夯土层清晰可辨。四角有高台,西北角最大,高达1.5米。城外有古墓群,出土文物有铜刀、铜腰扣、铜箭头、灰陶仓、灰陶罐、布币、汉五铢钱等。”2008年6月,古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古城村村民把箜篌城遗址称为“老城头”。与老城头相关的故事在中牟县韩寺镇、官渡镇等地广为流传。此类传说对于研究古城村的历史变迁及乐器箜篌的生产制造等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为了打造箜篌文化传承地,中牟县于2018年3月动工建设首座遗址类生态文化公园——箜篌城(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于2020年7月底完工投用,其中包含箜篌文化广场、箜篌文化长廊、师延像及绿化种植等。该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集文物保护、文物展示、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文艺演出、主题宣传等多功能园区。
漫步遗址公园,曲径通幽,花草簇拥。通向遗址处,两旁立满了琵琶、鼓、笙、阮等乐器的雕像,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一架凤头箜篌,造型优美,凤头高昂,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在公园北部,伫立着中华民族第一位乐神宗祖——师延的雕像。他于高台之上,正襟危坐,腿上放一把古琴,修指轻抚,神情悠然,仿佛在默默诉说发生于此的久远的故事。
过了师延像,箜篌城遗址便映入眼帘。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050米,东西宽575米,现仅存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三段夯土墙。走近遗址可看到,四周均是平原,此处却高达十几米,犹如矗立于田野中的“城郭”,给人以无限遐想。
《箜篌城的传说》、箜篌音乐,如今均是中牟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前者属于民间文学类,几千年来箜篌城的传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韩寺古城村100多年来都是村里有文化的人一代代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传给下一代,可以追溯的已有六代。
后者属于传统音乐类,在古代王室音乐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虽然现在箜篌演奏艺术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过追根溯源,箜篌艺术最早源自中牟县。(记者 卢文军 文/图)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