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发展“非遗游”勿忘培土固基

  我国目前已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包含1372个国家级项目。其中,美术类项目包括剪纸、年画、刺绣、泥塑、草编、雕刻等10个大类,139个项目。在非遗与旅游结合日益紧密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类非遗的优势,给游客带去更多“美”的感受,传播“美”的文化,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值得探讨。

  应该说,各地围绕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特色结合研学、文创开发等方式,不断推动美术类非遗与旅游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但毋庸讳言,传统美术类非遗仍面临着受众群较少,有些项目技艺操作难度较大,作品形式较为传统,制作成本较高,与游客的结合度不紧密,缺少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入链接等问题。这些发展瓶颈折射出地方在推进非遗走向旅游市场上还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给进一步提升美术类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吸引力方面拓展了空间。

  美丽花朵绽放需要肥沃的土壤、丰沛的雨露以及发达的根系作为支撑。发展美术类非遗也是同理,发展环境的营造、专业团队的研究、市场化的运作一同发力,才能使非遗项目真正生根发芽,不断壮大。而如果仅仅是盲目借鉴表面的形式与路径,那么无异于花瓶中的插花,美得了一时,却无法长久。

  湖北“郧西七夕”此前被评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而其中本地刺绣的恢复与传承成为其中的强有力支撑。郧西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正是这个“清水长廊”工程使郧西必须保护好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助推绿色手工业。郧西是古代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这里不仅有牛郎山、织女山,还有七夕斗巧、赛织布、比刺绣的风俗。然而就在2013年,“七夕文化艺术节”在开展绣娘大赛时,200位参赛选手中90%用的是十字绣,另外10%用的是苏绣,而本地原有的刺绣已经消失不见。当地邀请刺绣专家恢复郧西传统刺绣,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刺绣专家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山入户、走乡串镇,从老人家中、婴孩的肚兜和绣鞋上寻找线索,经过耐心细致地分析查找、核实文献、理性分析、科学整理,最终搜集到了失落已久的珍贵刺绣针法。随后,在刺绣专家的帮助下,当地将传统刺绣进行了培训普及,帮助当地绣娘学习针法,设计刺绣产品,并与七夕文化紧紧结合起来。如今郧西当地刺绣已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样,江西景德镇在恢复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复建复烧瓷窑时也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论证。为保证文化本源与旅游体验之间的有效衔接,专门成立了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和景德镇古柴窑研究保护中心,依赖强大的研究基础和壮大的研究团队,为非遗与旅游有效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是蕴含其中的历经千百年而依然神采奕奕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非遗的灵魂,也是非遗商品的独特价值。将非遗的内在精髓进行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整合与创新,继而在体验流程、使用材料、产品设计上进行符合游客期待的调整,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当然,这需要政府、非遗传承人、科研团队以及社会力量的介入,从而形成更为牢固的、坚实的基础。

  此外,美术类非遗商品还需要打通单门独户的生产运作方式,以合作来寻求突破。贵州的丹寨锦绣谷把苗、侗、瑶、水等民族的刺绣、蜡染、织布、造纸等传统工艺进行一体恢复,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并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打造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如今,这一非遗特色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创的代表性品牌。未来,美术类非遗还可以与更多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将载体不断扩展和延伸,产生更大的价值。(作者 青明)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