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第27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公布,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在列。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截至2022年11月,已发现的中国甲骨文单字数量有4000字左右。
4月20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传承创新团队(简称甲骨文团队)与腾讯微信合作开发的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正式上线。该小程序利用数字焕活技术将刻有文字的甲骨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在大众手机上,让甲骨文实现了在数字空间的传承。
“要让冷门绝学——甲骨文焕发新生,并且传承下去!”这是甲骨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也是团队负责人刘永革教授23年来孜孜不倦、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的精神动力。
刘永革教授(中)在为学生们讲解计算机甲骨缀合技术 受访者供图
“了不起的甲骨文”上线之前,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2019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大会上,甲骨文团队打造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亮相,成为国际上容量最大、信息最全、业内影响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刘永革介绍:“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免费的甲骨文数据库。”正是这两个特点,让“殷契文渊”成为甲骨文研究圈内最受认可的数据库平台,也让团队名声大噪。
“实际上我们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今年57岁的刘永革梳理过往,从一个人破解甲骨文输入法,到成功申请首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组建研究团队,再到获批建立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一桩桩一件件经历过的艰辛往事,都让刘永革记忆深刻。
“看,甲骨文动起来了”“甲骨文被做成了表情包”……近年来,类似事件不断登上微博热搜。但如果不能破解把甲骨文输入到电脑这一重大难题,甲骨文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要将3600年前的甲骨文输入电脑是个技术难题。”刘永革回忆。2000年,34岁的刘永革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毕业回到安阳师范学院工作,当时殷商文化研究班研究甲骨文的老师李雪山、韩江苏问他:“现在都是电脑打字,甲骨文输不到电脑里面怎么办?”
对于计算机技术,刘永革信心满满,但是牵涉对甲骨学的交叉研究,他也着实犯了难。
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坐在计算机前,一口气钻研了三年。那时,刘永革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正需要照顾。在数不清的深夜里,他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坐在计算机前编程序。
刘永革很快想到一种不同于传统汉字输入法的打字方式:可视化输入法。2003年,他一个人靠着一台计算机、一架投影仪做成了第一个甲骨文输入法软件。
一些甲骨文专家闻讯赶来购买,但刘永革二话没说就免费赠送给了他们。“当时全国研究甲骨文的人本来就没多少个,能帮到他们,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刘永革解释道。
“做出甲骨文输入法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刘永革回忆,2004年之后的4年里,他一直致力利用计算机技术,破解一些在当时还未被解译出来的甲骨文字。这就需要先进的设备和大量的资金支持。
2008年,刘永革终于申请下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因为工作量巨大,刘永革便拉来学院几名不同专业的年轻老师组建起了最初的团队。
甲骨文的数字化涉及甲骨学和计算机学的交叉研究,还必须得学甲骨学。刘永革又请来学院内的甲骨学专家,在每周六日为大家上课补习甲骨文。当时几个人拿着投影仪、电脑,授课老师讲完课还给大家布置课下作业,大家好像重回到大学时光。
随着申请下来的项目基金的增多,甲骨文团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起来,2019年团队引进数名青年博士,2023年团队实验室硕士研究生首次招生。
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里这样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刘永革认为,传承创新甲骨文,聚拢年轻人是关键。他一直记得有一天周末,他去实验室的路上碰见一个博士生骑摩托车回来,手里拿着一个饼。“我问他干啥,他说出去买了个饼回实验室吃。”刘永革赞不绝口,“非常好,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更有激情。”
在采访中,刘永革向记者展示了团队内以青年教师张展为代表的研究人员,研发出的甲骨碎片图像边缘等像素和等距离拼接系统软件。他们用这个软件拼接出32组甲骨图像,该项研究还获批为“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如今,甲骨文化也引起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兴趣。
“大一时,我上了一门刘永革教授的课《甲骨文信息处理》,了解到甲骨文研究传承的意义。”安阳师院计算机学院20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李俊虹说,“那时的我就初步下定了要研究甲骨文的决心。”如今,李俊虹作为校内甲骨文文创产品主要负责人,她的作品《让甲骨文活起来——AR甲骨文文创》荣获2022年挑战杯国赛铜奖,省赛特等奖。她认为甲骨文文创产品是甲骨文面向大众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
安阳师院计算机学院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姬龙祥,是学校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科创小组负责人。他在参与学校组织的甲骨文化推广的社会实践中,用手机软件向小学生展示了甲骨的三维模型,引起了小学生的极大兴趣。
明年就要毕业的他,计划报考甲骨文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研究甲骨文信息处理,他要将甲骨文化宣传出去,“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作者:李冬洁)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