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3月28日至29日,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简称“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要求,总结2022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分析当前产业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23年产业重点工作。业界围绕加大助企纾困工作力度、推动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等方面交流经验,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正面临疫情发生以来最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增强服务意识

  助力市场活力复苏

  会议介绍,2022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系统谋划纾困政策,推动已出台的纾困政策延长实施期限。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协调普惠纾困政策向文化和旅游领域倾斜。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退比例提高到100%,延长补足期限,并允许新设旅行社暂缓交纳。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企业定向支持力度。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军介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调研组的形式实地走访全省200余家重点企业,直面企业诉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助企纾困。遴选8家保险机构推进使用保险交纳旅游服务质保金试点工作落地,为1322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2.54亿元。此外,创新推出文旅特色贷款产品,向文旅企业新投放贷款39.33亿元。在协调落实减税政策、推动实施社保缓缴之外,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破解文旅用地瓶颈,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加大文旅项目用地支持。“全省安排文旅项目新增用地计划指标0.46万亩,对61个项目配套设施实行点状供地,涉及用地面积0.76万亩。”杨军说。

  会议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近10%,经济属性突出,在稳增长、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灵活运用政策及金融工具,推出创新金融产品,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机会。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联合人民银行出台方案,以灵活运用展期、调整还款计划、无还本续贷等措施为文旅企业提供帮扶。“截至2022年底,湖北金融机构共为文旅企业办理续贷293.71亿元、延期还本付息62.35亿元。”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武斌表示,“强有力的组合措施,让企业挺过了难关,保存了有生力量,也稳住了行业基本盘。”通过组建湖北文旅金融服务平台,湖北省为企业提供政府政策、征信服务、金融产品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文旅定制”金融产品,包括建行“善担贷-旅游贷”、工行“经营(文旅)快贷”等。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着力拓展消费市场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复苏”已成为2023年文旅产业的关键词,各方正在全力以赴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复苏。会议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江苏省抢抓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机遇,探索文旅领军企业、文旅产业集群、智慧化景区度假区等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规划路径,并引导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创意集聚区、创业新空间、创新加速器。日前,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验收。

  “依托江苏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出更好优质文旅项目、更多特色文旅产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川介绍,江苏省出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工作指南,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出一批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文创等“适销对路”业态产品。“去年江苏省文旅消费总额3830.79亿元,全国占比10.3%。”李川表示。

  推动文旅消费工作一直是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以来,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提升“‘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公共品牌影响力”的决策部署,明确将提振文旅消费作为拉动全省消费的突破口之一。为此,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聚焦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大力拓展文旅消费客源。推动精品剧目市场化演出,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培育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智慧化建设,支持打造智慧旅游样板景区。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推进融合发展

  自“十四五”开局以来,重大项目成为各地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会议要求,落实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同时强调要着力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提出项目化推进的总要求。不但把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各市(州)督查考核,还针对全省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点对点”协调自然资源、住房建设、金融监管等要素保障部门解决企业项目用地、融资、审批等问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宋铭介绍,2019年以来,四川省在建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1007个,计划投资1.8万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245亿元。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集中签约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509个,签约总金额10833.6亿元。

  与此同时,四川省有效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音乐旅游、夜间消费、沉浸式旅游演艺、文博旅游、研学旅行等新场景项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同时,还积极寻求跨界融合模式,持续推出了“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健康”“文化旅游+商业”等一批代表性项目,为拉动文化和旅游新消费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会议提出,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全国遴选一批文化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试点县,发挥县域统筹规划配置资源的作用,探索推广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促进城市人才、资金、项目等产业要素向乡村流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等产业。会议交流中,河南省介绍了在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自2022年7月,“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启动,目前,所有特派项目均按计划有序开展。“2023年,河南省将扩大制度试点范围,新增建设100个乡创特色乡村,巩固和优化‘政府+群众+资本+特派员’多轮驱动的文产特派模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表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能够把城市的文化创意机构与优质团队导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特派服务,与村干部形成‘双轮驱动’。”(记者 于帆)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