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殷墟文化丨刘一曼:走一条考古人研究甲骨之路

  1973年,我参加了小屯南地的发掘,这次发掘,共发现刻辞甲骨5335片(卜骨5260片,卜甲75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也是1936年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我负责发掘的H24坑,是那次发掘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单位,一坑出了1300余片有字卜骨,而且有一批完整的内容很重要的大卜骨,这令我十分兴奋。发现甲骨文之后,我对这些距今三千多年的古朴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考古站的条件比较艰苦,我们白天在工地发掘,下班以后在院子内的菜地里劳动。到晚上九时,才能安静下来,在煤油灯下看发掘到的刻辞甲骨,并将每片甲骨文临摹下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查书。那时候考古站的图书不太多,有《殷契粹编》《卜辞通纂》《殷虚卜辞综述》《甲骨文编》等,这几本书,我经常阅读。1973年上半年,吉林大学的姚孝遂先生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工作。他是研究甲骨文的,我经常向他请教。

  1975年,考古所领导决定把小屯南地甲骨全部运回北京整理。1975年秋,甲骨组成立。我和曹定云是屯南甲骨的发掘者,自然就成为甲骨组的成员,温明荣与郭振录是第二研究室的人,对甲骨文感兴趣,也参加进来,另外还有钟少林、王兆莹,他俩负责修整甲骨、拓片等技术性工作。我任甲骨组组长,郭振录是副组长。屯南甲骨整理费时八年,到1983年春才全部完成,先后出版了《小屯南地甲骨》上册与下册,共五分册。在整理甲骨的期间,我们是边干边学,经常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发挥集体智慧,此书是用考古学的方法来整理和刊布甲骨资料,受到学术界的肯定。

  1983年,屯南甲骨整理完毕,甲骨组解散,我重新回到安阳队,一直在安阳殷墟从事考古工作,直到退休。我先后参加过殷墟小屯西北地、小屯村中、花园庄南地,郭家庄西南、刘家庄北地、梅园庄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发掘过建筑基址、墓葬、甲骨坑、车马坑等遗迹。其中郭家庄160号墓和花园东地H3甲骨坑被评为当年全国的十大考古发现。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要对所发掘的遗迹、遗物进行整理、研究,所以我的研究对象涉及殷墟基址、墓葬、陶器、铜器、甲骨文等,尤其对甲骨文的研究花的时间、精力最多。我在研究甲骨文时注意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走一条考古人研究甲骨之路。

  本书选辑本人自著及与他人合著的论文40篇,是自1986年至今陆续写成的。此前,我也曾主笔过几篇文章,因这些文章的观点是经过《屯南》甲骨整理组成员讨论过的,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已收在肖楠《甲骨学论文集》中,这次就不再选用了。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商代考古学研究,下编甲骨学研究。上编商代考古学研究,收论文14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先商文化遗存。本部分收录文章1篇,《安阳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遗存——兼论“梅园庄一期”文化的时代》。我对先商文化感兴趣,是由于1972年秋在小屯西地发掘到两个时代较早的灰坑,出土了一大批属于先商文化的陶器。我将其与豫北、冀南这一时期的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安阳地区此类文化的认识。在该文中,我认为小屯西地的商文化遗存是受到辉卫类型影响的漳河型文化,其时代属先商晚期,最迟可至夏、商之交。殷墟“梅园庄一期”文化据地层关系和陶器形态可分为早、晚二段,早段时代约在先商晚期,晚段属商代早期。二、殷墟考古发掘的成果。本部分收录文章4篇,其中《1980年以来殷墟发掘的主要收获》概述了自1980年以来殷墟发掘的主要收获,发现了宫殿基址、族宗庙基址、墓葬、甲骨坑、车马坑等遗迹,出土了大批刻辞甲骨与青铜器、陶器等丰富的遗物。文中还提出殷墟考古工作今后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殷墟车子遗迹及甲骨金文中的车字》的写作是因为从1987年至1995年,我有幸参加了郭家庄、刘家庄北地和梅园庄十多座车马坑的发掘工作。在工作中,我注意分析甲骨、金文中“车”字的几种形态及有关记载,来思考发掘中的问题,如曲衡马车与车轼的发现、不同形式车厢的清理、车辙的研究等,都是受到甲骨、金文中“车”字资料的启发,而使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收获。所以,该文是总结发掘车马坑的体会而写成的,文章发表后受到商周考古学者的关注,还得到商史学者及甲骨学者的肯定。三、甲骨文发掘的收获。本部分收录文章3篇,内容是概述数十年来殷墟及殷墟以外地区甲骨文发掘的成果及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及甲骨埋藏状况等。如《安阳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关问题》,该文总结了殷墟多个地点所出的甲骨(有字的与无字的)在选材、攻治、钻凿灼分布及占卜后甲骨的处理方面等的相同点与差异性,并指出差异的原因是与不同遗址甲骨拥有者(占卜主体)的身份、地位的差异有关。该文的观点得到多位学者的引用和好评。四、殷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本部分收录文章2篇,其中《论安阳后冈殷墓》一文对历年来后冈发掘的上百座殷墓进行分组与分区(分为八组,归属三个墓区),并认为后冈三个墓区是三个族的墓地。对后冈五座中字形大墓的年代与性质作了探讨,指出这几座大墓的墓主应是地位极显赫的贵族,很可能是王室成员。还对后冈圆形祭祀坑的祭祀次数与方法、人牲身份、主祭者与祭祀对象做了研究。五、殷墟青铜器研究。本部分收录文章4篇。我对殷墟青铜器的研究是在学习了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及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两篇文章引发的。1990年,我参与了郭家庄160号墓的发掘,该墓出土了各类青铜礼器41件,青铜兵器232件,该墓的年代为殷墟文化三期偏晚阶段,此前殷墟正缺乏第三期的铜器墓葬。因而该墓对研究殷墟青铜器的组合与分期都有重要意义。在立足于新出土资料的基础上,我对殷墟墓葬的青铜礼器与兵器组合做了研究,先后写成《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两文,论述了从殷墟文化一期至四期青铜礼器与武器组合的变化,还分析了青铜器组合与墓主身份关系等问题。这两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常为研究商代青铜器的学者所引用。《殷墟青铜刀》一文,将殷墟所出的一百多件商代青铜刀进行分类、分期、论述各类铜刀的用途并探讨其渊源。过去学者对商代铜刀的研究,只从某一两方面进行论述,而此文则从多角度对铜刀进行研究,视野较开阔,文中的观点也多有新意。

  下编甲骨学研究,收录论文26篇,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的整理与研究。本部分收录文章9篇,其中7篇是研究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出土甲骨的。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考释数则》两文,论述花东H3卜辞的特点、性质、时代及占卜主体“子”之身份与地位,还对其中一些字词,如狼、玉、璧、琅、弄、珥进行考释,受到甲骨学者的重视。二、甲骨文断代研究。本部分收录文章5篇,第一篇《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论述了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的关系,指出通过发掘出土的甲骨文,其考古学的地层、坑位(包括与甲骨共存的器物)对于甲骨卜辞的断代应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它对时代越早的卜辞作用就越大,是主要的断代依据。而对于中、晚期的卜辞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地层、坑位只能判断卜辞的相对年代,要判断它属于那个王,还要通过对卜辞内容(世系、称谓、贞人、事类、字体等)作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本部分的《三论武乙、文丁卜辞》《四论武乙、文丁卜辞——无名组与历组卜辞早晚关系》,是对“历组卜辞”时代问题的讨论。关于“历组卜辞”时代问题,有学者主张将其时代提至武丁晚至祖庚,我们认为依据此组卜辞出土的地层关系与卜辞内容来看,它的时代不能提前,只能属武乙、文丁时代。《关于武丁以前甲骨文的探索》,是甲骨分期断代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但过去学者只注重从武丁早期的王卜辞中去寻找,顶多只能举出4片。我在文中认为,除了注意王卜辞外,更应该注意从非王卜辞中去探求。并列举了8片可能属于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该文于2019年10月18日在安阳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后,由于观点有新意,论据也较充分,于2019年11月4日被《光明日报》理论版全文转载。三、甲骨学与考古学。本部分收录文章6篇,在第一篇《考古学与甲骨文研究——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中,笔者认为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考释甲骨文字时也可以用考古学的方法。我在《考古学与甲骨文的释读》《略论甲骨文与殷墟文物中的龙》中曾列举了甲骨文的一些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现象相对照,以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考释甲骨文字方法有别,可以说是开辟了甲骨文释义研究的新途径。四、甲骨学与文字学。本部分收录文章6篇,在《对中国文字起源的几点看法》中,我认为能记录语言的符号才是文字,它的产生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在《殷墟陶文研究》中,收集殷墟陶文近百例,依其内容分为数字、位置符号、族名或人名、记事、卦辞、其他等六类。这六类中,以族名或人名数量最多,对研究殷代族氏有重要意义。还从文字学的角度将陶文与商代甲骨、金文作了比较,总结出它的特点是象形性与简略性。由于殷墟陶文数量少,过去多为研究者忽略,发表的研究文章寥寥无几。我所做的较全面的整理与探索,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起推动作用。


  摘自《商代考古与甲骨学》

  商代考古与甲骨学

殷墟文化丨刘一曼:走一条考古人研究甲骨之路

刘一曼 著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商代考古的论文14篇,既从宏观上总结数十年来殷墟地区商代考古发掘的收获,也从微观上对殷墟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遗迹(如基址、墓葬、车马坑等)及遗物(如青铜礼器、兵器、刀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下编,甲骨学与文字学的论文26篇,内容涉及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释、研究;论述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来研究甲骨文的字义及卜辞中的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殷墟出土的陶文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中国文字起源问题进行探索。本书运用甲骨文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商代考古与甲骨学中的问题,研究方法较科学,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一曼, 女, 1940年6月生,广东佛冈县人。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66年毕业后留考古所工作,至2005年退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长期在安阳殷墟从事考古工作。曾参与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掘,又主持1991年花园东地甲骨坑的发掘。合著专著14部,较重要的有《小屯南地甲骨》《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等,这几部书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独著《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发表甲骨学与商代考古的学术文章百余篇。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