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嵌入城市更新
——在首开书院论坛的演讲(节选)
一、文化肌理是城市记忆的路标
(一)保护城市肌理就是保护城市文化
住建部近年来已发出多个文件,反对在城市大拆大建,要求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
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频繁出现在专业领域。我认为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临摹的样本。“肌理”一词最早还是出现在文化肌理相联系,先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擘肌分理”,这一概念向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范畴演进。
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从“肌理”角度把握共同规律:一是传承,二是特色。三是有机。我们所处的城乡,是文化的容器,文化肌理则是指引回忆的路标。
(二)城市更新中文化的危机与机遇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出现了“时代同框”,很大程度上在保护文化肌理上面临同样的矛盾和发展契机:
旧与新的矛盾。要解决老建筑与新功能、旧风貌与新生活的矛盾,但不要把旧的东西都当作累赘、包袱。
劣势与优势的矛盾。破旧的老城、落后的乡村,已经被拉开了与时代的距离,但走得太快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因而老城、老村又有着新的价值。
困难群众与在地主人的矛盾。住在这里的主要是基层群众,而且有些是相对困难的群众。这些老居民有改变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他们也有享受公共服务、过好日子的权益。他们了解这块土地,握有打开这个地方大门的钥匙。
(三) 融合发展是文旅进入城市更新的主要路径
融合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融合的经济与融合的审美在当今中国出现了“时代同框”。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的融合。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与数字技术与相关产业融合一样,转型不转行,与相关行业相互增势赋能。
保护城市肌理,有利于在城乡互动中共同保护“在地文化”,留住城市的根和魂。要在城市更新中将文化和旅游的元素嵌入进去,与乡村形成“前店后厂”“前沿后方”“前呼后应”的格局。
二、文旅“三针”:插针、扎针、绣针
(一)插针
插针,即所谓见缝插针。文旅产业固然需要大的空间施展身手,大开大阖,大刀阔斧,大手笔,大制作,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文旅产业是现代产业后起之秀,异军突起是近些年的事,很多城乡规划并没有为它预留位置。这是如今发展文旅产业的客观条件限制,解决用地问题,仍是需要突破的政策瓶颈。
换个角度看,做文旅产业,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难处。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仍然文旅行业基本特征,利用零零碎碎、边边角角的地方做项目,也是这个行业的拿手好戏。即便是大型文旅企业,特别是平台类企业,主要也是依托聚沙成堆的城乡空间和市场力量。因此,采取柔软的身段、灵活的技巧、四两拨千斤的力道,把项目锲入进去,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化有限为无限,这是现实选择,也是智慧选择。
(二)扎针
扎针,即所谓针灸。在城市更新中做文旅产业,面对的往往是沉睡的文化资源,需要找准位置,拿捏方法,把它们激活。
要有发现城乡文化资源价值的慧眼,特别关注能够反应当地历史和特色的文化,关注能够承载那片土地发展肌理的文化,将它们转化为适应今天消费者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疏通经络,打通任督二脉,是针灸的优势,也是文旅产业的优势。
文旅产业是社会窗口行业,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渗透、覆盖的特征,在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集体意识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带来新的供需环境下,文化与各类产业,包括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趋势明显增强,在相互赋能、相互借力中,不仅能促进文旅产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融合,而且能成为各个相关产业之间联系、合作的媒介。
(三)绣针
绣针,即绣花功夫。在穿针引线中,要充分注意:
一是针要细。粗针大线,只会毁了老的城乡面目,伤及它们的文化肌理。要有耐心和定力,小心翼翼地呵护这里的文化资源,不动用造成不可逆影响甚至是破坏的任何“手术”。
二是针要巧。要有飞针走线的好技能,就必须遵循文旅规律和方法,得心应手地调动各种手段,包括科技、金融等手段,还要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
三是针要活。既然是“绣花”,就要有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精思巧构,画龙点睛。要发挥文旅的审美长项,精准把握文旅消费特征和趋势,特别是把握当地文旅市场的需求,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时尚文化、流行文化的有效对接。
三、文化介入层次:内容、创意、情怀
(一)文化内容
当今城市文化丰富多彩,日新月异,而需要更新的城市部分,盛放的可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这可都是这个城市压箱底的宝贝。乡土文化是各地特色文化的主干,是城市之根。乡土文化不只是存留在乡村,城市也有,它是城市与乡村共有的“文化母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的特点是历史上长期依附乡村,因此,乡土文化是城市与生俱来的胎记。这些乡土文化,有的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能是国家级、省级、地县级的,也可能够不上任何一个级别,但它们是前人终生厮守的本地文化。
还有历史文化,包括发生在这个城市而且对城市有过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其年头可能是几千年,也可能是几十年,同样是城市文化的财富。这些年来,不少地方用老厂区、老矿区、老仓库、老校园做文创园区,尽可能留下一些历史印记,包括建筑、内部装饰、机器设备,当年的口号、标语,等等,由于有了这些历史信息的积累,就有了文化氛围,有了精神积淀。每一代人都是在历史蓝本上进行新的演绎。要让游客能沉浸到一个主客共创的情境中,让这里的居民享受前人创造的文化福荫。
(二)文化创意
城市更新要解决好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创意的转换作用至为关键。特色固然重要,但需要创意呈现。“戏法人人会变,各自巧妙不同”。
一个时期以来,文创已经发挥了三波作用:第一波是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对接市场和消费者,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崛起;第二波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经过发展呈现外溢效应,与相关行业广泛融合,文化创意和科技提升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第三波,以乡创、城创为代表,文化创意重塑中国经济社会。
在城市更新中,文化创意的发挥,要把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经、乡土文化等在地性文化元素通过创意,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话,还能以此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或旅游业。进而考虑通过创意,把在地性文化元素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在一起,相互赋能。不止如此,创意还可以在城区发展规划、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文化情怀
文化情怀是一个民族或人类共有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是理性与感性结合体,它更多的表现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年,很多社会方面进入乡村,特别是艺术家、设计师、创客,是带着一份强烈的情怀的,面对城市更新,同样需要这种情怀。在城市更新中,情怀可以表现为慷慨激昂的家国大义,也可以表现为“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息;可以表现在宏观布局上,也可以表现在末端细节处。情怀当然要宣讲,要向各相关部门、合作企业表达,向在地居民表达,但是,政府工作最终要落实在政策规划、项目举措上,企业或艺术家、设计师、创客也最终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中。
文化内容、文化创意、文化情怀,可以形成由外及里、由实向虚的三个梯次,相互配合、推动和深化:——文化内容是基础,要把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文化创意是纽带。文化创意是文化内容呈现必然要经过的环节,只有经过它的转化,或者说“点化”,才能解决旧与新、审美与实用之间的矛盾。文化内容的自我呈现需要创意,把从文化内容中提炼出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与相关于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融合,或者是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在经过更新的建筑、街区、厂区里,更需要创意。文化情怀是关键,情怀也是生产力。(作者:孙若风 陈雪柠)
附:
朝阳小营新添一处书香“打卡地”,处处有巧思
京报网
既是企业文化馆,又是公共图书馆,新型文化空间补足社区功能短板。3月24日,位于朝阳区小营路25号的“首开书院”开门亮相。市民可在其中免费阅览具有京味儿京韵的城市文化主题图书、建筑设计专业书籍等,也可以观看城市文化展览、购买文创出版产品,在书香与咖啡香中享受文化生活。
走进巨幅线装书造型的大门,上下两层的书院空间跃入眼帘,设计处处有巧思。“北京城市色彩的主旋律叫做丹韵银律,丹韵是红色系,银律是灰色系,所以我们整个空间的主题色就是红色和灰色。东南方向我们还装饰了一些蓝色,象征城市的水系。”现场工作人员李君博介绍,书院中的很多设计元素都来源于对北京城市文化的认识、解构与重组,既要向传统致敬,也有现代创意的衍生。“就拿大厅中的这盏灯具来说,远看可能觉得就是一个木结构的设计,走近后可以看到,它是把老北京传统的垂花门等比例缩小,再进行创意设计。”
在咖啡厅区域,以东长安街建筑剪影为主题的书台也别具特色。从西端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东端的国贸大厦,大街南北两侧的标志性建筑以铜雕的方式展现其上,镂空设计映出星光点点。北京湾浮雕墙、中轴线上的老城风韵、住宅变化里的城市记忆……以“解码城市生长”为定位,融合式的城市文化展览展示出北京城市发展沿革和现代城市规划的魅力。
据介绍,目前首开书院主要有城市密码书店、城市主题咖啡、大家书房、城市复兴讲堂、文化产品展览式零售、城市历史文化展六大功能,各区域错落分布。其中,书店已与5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遴选两万余册高品质的出版物,主要聚焦于城市、建筑、设计等领域。“我们在书店区域设置了大概50个座位,希望给大家提供理想中的阅读环境。”首开集团城市更新事业部战略部部长崔骥说。
城市复兴讲堂则是一个小规模、多功能的文娱空间,未来可以成为社区音乐厅、文化交锋场,也能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议事场所。
据了解,书院所在之地原先是一家汽车4S店,租约到期后,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变成现在的文化空间。“我们发现,这周边有大中小学,有医院,有大量的社区和居民,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是很大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把这个空间拿出来,打造成精品的文化场所,给周边居民提供文化好去处,这是企业践行城市更新理念、补足城市功能短板的一次尝试。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