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黄河岸边“新”意浓浓

黄河岸边“新”意浓浓

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3月24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

  “4月1日黄河保护法即将全面实施,近日来馆里开展主题活动的团体特别多。”该馆社教部主任张笑蕾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

  三年多过去了,总陈列面积不过1200平方米的黄河博物馆内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新”意浓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接待量的成倍增加。从一天四五场讲解,到现在每天十场左右。”张笑蕾说。

  在千秋治河展厅,一张风化严重、盐碱侵蚀石头的图片诉说着黄河水患带来的灾难。“这是历史上黄河经历的最大一次水患,3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95后的讲解员张明月说,在三门峡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歌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

  “正因为历史上黄河水患带来那么多灾难,才让如今的黄河安澜显得如此可贵。”张明月感慨。

  在交流中,张明月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两天,老家商丘有考古新发现,因黄河泥沙淤积导致宋国故城“城摞城”现象。“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有学不完的知识,讲不完的故事。”

  除了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渴望到博物馆里当志愿者的人也越来越多。趁着出国留学前夕,浙江大学毕业生闵媛媛正在这里做义工。

  “虽然从小生活在郑州,但并没有深入了解过黄河,通过社会实践,我要把黄河故事带到国外,让更多的人认识黄河,传播黄河文化。”闵媛媛说。

  当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黄河博物馆内汲取文化营养时,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内,春风沉醉,游人如织。

  2019年9月17日,在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观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眺望黄河郑州段,但见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

  近年来,围绕生态保护和黄河文化,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做了一系列“加减法”。

  “在污染源的处理上做减法。”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经济发展局负责人毛志明说,从2019年底开始,园区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业态进行优化,紧挨河道的餐饮、住宿等度假区域进行拆迁,牺牲经济收入,为生态让路,增强园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站在炎黄广场上,朝着炎黄二帝雕塑的方向望去,绿色的松树、柏树中,夹杂着一些粉色桃花。“这是去年新栽的,通过见缝插针,补植补栽,从绿化到彩化,园区正在从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毛志明说。

  与此同时,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通过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夯实文化软实力,编制研学课程,探索黄河文化的转型升级,利用科技手段,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