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基石,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甲骨文脉维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至今已有120多年。殷墟先后出土的甲骨文约有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甲骨文字中,汉字的六书造字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已出现,显示出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序列,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汉字虽然经历了甲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传承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甲骨文的记述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祖先庙号、祭祀活动、狩猎征伐、天文历法、气象月相、农事百工、生老病死等,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时代风貌,是地道的“成文文献”,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过:“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对甲骨的研究,使得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基因和纽带。
青铜器力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殷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包括青铜礼器、青铜武器、青铜工具、马车或木器上的青铜制品等,其中以青铜礼器数量最多,种类主要有鼎、尊、觚、爵、簋、卣等,大部分青铜器物上有华丽图案装饰,象征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比如,殷墟出土的著名的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造型与纹饰艺术,不仅代表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水平,而且彰显了“王国”阶段青铜时代的繁荣与辉煌,体现了早期中华的礼制文明。
殷墟的青铜器更力证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铜罍,其外形、纹饰、铸法,皆可追溯到殷商文明;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上的云纹、夔龙纹,是明确的中原文化印记。
此外,新干大洋洲商墓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铜器所使用的铸造技术,包括块范法、铸焊工艺等,皆承袭于殷商。同时,殷墟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青铜器、陶器、硬陶、原始瓷,以及青铜原料、货币、龟甲等珍稀资源。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为古代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对周边区域的青铜文明影响深远,而周边青铜文明也对殷商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殷商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向内吸收与融合,不同文明彼此间互相影响、交流、借鉴,中华文明因此得以不断丰富、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
都城遗址展示厚重灿烂的都邑文明
殷墟由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组成,这些重要遗迹系统展现了商代的社会文化面貌和文明发展成就。商朝王族迁入时,先在洹河南岸建起宫殿和宗庙,与王族一道迁来的其他族人在外围各自建点,迅速形成“大邑商”的聚落框架。居民点持续增长,道路、水网逐渐修筑起来,各种手工业作坊星布其间。“大邑商”逐渐发展成以王族聚集地为核心,不断向外展开的“星团状”邑聚。
此外,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宫殿宗庙区位于洹河南岸,东、北两面有河首环绕,临河处有一片水域与洹河相通,是殷商王室池苑所在。池苑东侧是王室的宫殿与宗庙,以四合院为主。宫殿宗庙区外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居民点,建筑同样以四合院为主,辅助设施有水井、陂塘,还有内部道路。因系“聚族而居”,房屋“三五成群”,多个居民点也会相对集中。
这些充分说明了商朝都城是社会“宗族结构”的反映。殷墟整体的布局反映了城址的存在,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足以证明当时冶金术的发达程度,各类功能明确、制作精美的玉器说明商王朝有完整的礼制,甲骨文证明了书写文字的存在。因此,殷墟遗址是商王朝都邑文明的体现。
赓续中华文脉做好殷墟保护利用
殷墟,出土了最早的成文文献,见证了步入“王国”阶段的中国社会,记录了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诠释了三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只有保护好、利用好殷墟遗址,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推动殷墟遗址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对殷墟遗址开展科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评估,进而确定科学规范的保护利用优先度和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对殷墟开展文化梳理、内涵挖掘、价值阐释等工作,为殷墟量身定做展示利用方案,向公众讲好殷墟故事。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殷墟保护利用模式。深化殷墟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殷墟保护利用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殷墟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打破殷墟保护管理运营的传统体制,成立专职保护管理机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运营开发机构。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发展旅游产业、吸纳就业、改善人居环境等途径,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坚持考古支撑,加强殷墟考古发掘研究等基础工作。构建以基础测绘系统、多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加载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殷墟保护利用信息化水平。积极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概括,将考古信息转变为系统的历史知识。加强殷墟保护利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殷墟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坚持科技驱动,不断探索时尚多元的殷墟展示利用方式。致力于让殷墟“活”起来,不断激活殷墟的生命力。探索在遗址展示中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提升殷墟保护展示的科技化水平。引入创新创意理念,将一处处殷墟通过数字文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故事、形象,打造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文化IP,构建彰显殷墟内涵的文创体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保护好殷墟、利用好殷墟,能够帮助我们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能够帮助我们更牢固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作者:周远方)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