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地方动态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永城记忆之柳琴戏

  “一听柳叶琴声响,绣楼小姐要跳墙”。一种“拉魂腔”,历经两百年传唱不衰,究竟是怎样的魅力?

  柳琴戏原属壶天小戏,又称“拉魂腔”,是流行于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的传统剧种。该曲种起源于清代中后期灾民四方游走及农民劳作时的号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永城柳琴戏是西路流派的代表,其以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为中心,在豫东地区深受欢迎。

3.png

  柳琴戏分男女不同唱腔,男唱腔高亢昂扬,朴实粗犷,灵活多变,有较强的节奏感,善于表现喜怒哀乐;女唱腔则柔情甜美,委婉动听,花腔与冒调衔接自然、真实细腻。特别是女腔悲调的演唱,吸取了京剧、吕剧旦角的唱法,花腔软绵,韵味深沉,贴近生活,余音绕梁而不绝。

4.png

  据传,康熙帝有首《咏幽兰》就是为柳琴戏所作:“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在永城,也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拉魂腔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至今仍盛传不断。

5.png

  作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多年来,柳琴戏在时代的洪流中历经波折,洗尽铅华。而永城柳琴戏经历了百年沉浮,也成为了豫东地区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

6.png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瞥一笑一回眸。古戏台上,随着柳叶琴珠落玉盘般的弹奏声响起,一幕幕柳琴戏“走”到了观众们的眼前,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台下早已坐满了观众,等待着下一部的好戏开场。

7.png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