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古称帝丘。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颛顼在此建都,尧葬于此,舜生于此。濮阳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这里史前文化遗址密集。1987年,在濮阳县西水坡发掘出土的蚌塑龙形图案距今6400多年,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华第一龙”。作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又被誉为“华夏龙都”。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在濮阳建都388年,诸侯14次在此会盟。西水坡遗址、高城遗址、戚城遗址、回銮碑、城隍庙等,每一处遗迹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史上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铁丘之战、项羽章邯之战、澶渊之战等也都发生在这里。
不仅如此,这里还诞生了诗经卫风,诗词文化传承至今;这里是名人故里,诸多历史典故传颂千年;这里形成了儒家仁政思想,广为传播;这里红色文化、杂技文化、孝道文化世代相传。
六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濮阳成为镶嵌在黄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全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现代人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是历届濮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同年10月26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并把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纳入“十大战略”。2022年7月,河南省部分省辖市政协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协商研讨第三次会议在我市召开,13个省辖市政协和济源示范区政协围绕“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并形成协商成果。
大局所指,就是工作所向。
作为黄河下游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特别是2022年以来,濮阳市围绕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强市建设目标,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培育文旅文创融合新业态,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濮阳品牌,扎实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在濮阳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出新出彩。
——以规划为引领,擘画文旅文创新蓝图。濮阳市将“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文旅文创产业强市”确定为2022年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四件大事”之一,并坚持高位推进。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出台工作专班周调度会议制度,集体研究全市文旅文创战略重点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改革相关事项,协调解决文旅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有效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进度。科学编制《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濮阳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战略实施线路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以项目为支撑,打造文旅文创新硬核。2022年,濮阳市坚持项目为王,研究确定概算投资33.63亿元的17个文旅重点项目,成功包装文旅文创项目2个。西水坡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以专家评分全省第3名的成绩被推荐到国家文物局。龙山龙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成为濮阳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濮阳杂技主题公园建成开园,中原油田展览馆建成开馆,华夏神木博物馆建成揭牌,班家小镇、板桥古镇完成沉浸式提升,投资8亿元的濮阳保利国际大马戏文旅商集聚区项目与央企保利文化集团成功签约,南乐大运河文化公园、体校综合训练馆等项目加快建设,黄河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落地实施,仓颉文化博物馆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全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濮阳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特色为核心,构建文旅文创新空间。濮阳市依托龙文化、杂技文化、上古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三大新空间。围绕“龙根龙源”主题,将西水坡考古遗址公园、龙源小镇等场所打造成中华文明探源、溯源目的地。一期启动建设中华第一龙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濮阳特色龙文化从地下“走上来”,让遗迹和文物“活起来”;二期建设以龙文化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将其打造为濮阳的城市文化新标识。围绕“龙都风采”主题,以龙山龙湖为核心区域,打造集龙文化展示、研学基地、文化交流、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围绕“龙城腾飞”主题,打造高铁精品旅游线路,让“坐高铁、游龙都”成为跨区域消费新的增长极。
——以活动为载体,讲好新时代濮阳故事。成功举办濮阳上古文化论坛,为做好濮阳上古文化保护与发展这篇大文章,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研讨交流。打造龙文化之旅等7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濮阳市‘百城万人看水秀’金秋旅游季”活动,吸引大量外地游客齐聚濮阳,欣赏龙都金秋盛景,共襄水秀启幕盛举。连续开展24期“濮阳人游濮阳”活动,2400余名游客畅游家乡,触摸历史。举办美食节、摄影短视频大赛、濮阳十大网红打卡地评选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擦亮濮阳市文旅品牌。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2023年,濮阳市将持续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和智能体育,持续推动文旅事业繁荣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全市文旅产品供给力、要素聚集力和“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品牌影响力,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厚植全市高质量发展软实力,增强奋进精神力量,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向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强市转变。
——深化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实施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中华龙源景区、保利国际大马戏剧院、龙山龙湖旅游度假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一园三馆”、黄河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澶渊之盟纪念馆、冀鲁豫边区纪念馆、仓颉文化博物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4个数字化提升项目;抓好市图书馆、市工人文化宫、水秀国际大剧院、市体育场提升,打造成有特色内涵的文旅综合体。
——加强宣传推广,繁荣文旅市场。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濮阳篇)为品牌,讲好新时代濮阳故事。精选濮阳市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用好用活媒体传播手段,组建宣传推广矩阵。丰富文旅活动,持续办好中国杂技艺术节、世界张氏恳亲大会、龙文化研讨会等文旅节会,在高铁沿线举办文旅资源推介会,开展“濮阳人游濮阳”活动,评选“濮阳礼物”“濮阳名厨”“濮阳名吃”,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濮旅游。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依托濮阳市特色文旅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以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生态旅游示范镇、休闲观光园区为基础,打造周末短途游产品。拓展工业旅游,注重中原油田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发挥中原油田展览馆功能,建设石油文化小镇。发展研学旅游,以我市红色遗址、杂技场馆、非遗工坊、景区为载体,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打造研学旅游品牌。
——提高创演水平,打造精品力作。持续推进《水秀》剧目迭代升级,启动大型豫剧《黄河瓠子口》排演,完成大型豫剧《英雄无名》创作。提升《黄河红帆》《八都坊》《奇袭八公桥》《我家住在黄河边》等优秀剧目。举办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展览,推出戏曲、杂技、舞蹈等专场演出。发展云文艺、云视听,创作一批具有濮阳特色的网络演艺、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短视频,推动艺术创作走上“云端”、进入“指尖”。
——强化保护利用,保障文物安全。推动市博物馆、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台前县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陈列布展提升。推进戚城遗址、回銮碑和汪洋故居、南乐文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提升工程。
——线上线下联动,激活非遗传承。实施非遗点亮工程,建设一批非遗研学基地,打造一批特色研学旅游产品,推出一批非遗研学示范点,形成一批非遗研学龙头品牌。线上线下联动激发非遗活力,线上做好“文化进万家——濮阳家乡年线上直播”“非遗购物节”等,线下开展非遗进乡村、进学校,举办濮阳市非遗百龙作品展,使非遗更好贴近群众、走进生活。
赓续千年文脉,谱写文旅华章。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动能十足的濮阳,正奏响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焕发“华夏龙都”六千年文化绚丽光彩,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持续蓄势赋能。(记者 樊欣欣)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