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马街:曲艺厚土 艺人家园

  ■阅读提示

  宝丰马街是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踏访马街,你就会感受到,马街书会能够绵延700年,应河两岸是其成长发育的一片厚土。

  马街段的应河又叫马渡河,马渡河名来源于刘秀渡河。相传,刘秀带兵去解昆阳之围,行至应河岸边,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刘秀急中生智,令骑兵先渡,由于马会游泳,迅速抢渡成功,为昆阳之战夺得了战机。刘秀当皇帝后,人们为纪念他渡河有方,就把这段河叫马渡河,称河边的店为马渡店,经商落户的多了,渐成村落,叫马渡街、马渡镇,久而久之被简化成马街。

 

  应河在马街是一条文化河,北岸是新建的宝丰马街民俗文化园区,南岸是古村马街。

  园区内有中华曲艺展览馆、马街书会文化广场、曲艺名人雕塑园、书状元雕塑园、刘兰芳艺术馆和中国曲艺交易中心。

  中华曲艺展览馆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内设展示厅、演艺厅、休息厅等。建筑风格仿元代。在建筑设计上汲取中国古代曲艺建筑精髓,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等元素融汇其中,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他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或繁或简地表达着中国传统曲艺魅力。主楼为二层歇山顶回廊中式建筑,大门由一主二副朱红大门构成,主门并排三开门,前有廊柱二根,房脊为硬山坡瓦顶,主门脊高于两边副门。门前塑有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马街书会会首司士选用“投钱入斗法”巧妙计算到会艺人数量场面的汉白玉群雕。该群雕与广场主题雕塑击鼓说唱俑遥相呼应。该俑造型取自成都出土文物。说唱俑左腿屈蹲,右腿扬起,左臂下夹一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作敲击状,嘴张着仿佛正在说唱。俑高3.6米,座基高9.9米,上面镌刻着中国曲协主席姜昆题写的“中国曲艺之乡”六个金色大字。

  刘兰芳艺术馆属于中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格局,仿明清建筑风格,外观古朴、典雅,内装高贵、精美。大门为歇山式重檐门楼,门前为汉白玉刘兰芳立像。场馆总占地面积197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29平方米,其中艺术馆建筑面积553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入口门楼、主题艺术馆、艺术人家馆、多功能厅等。刘兰芳艺术馆收藏有刘兰芳创作手稿、名人字画、艺术成果等相关藏品5000余件。

  沿河曲艺名家雕塑群“名人苑”和历届书会状元雕塑群“状元苑”,与河边亭台、小桥流水融为一体,构成马街书会独特的民俗风情画卷。

  走过应河桥就是古村马街了。笔者在村里走访,遇到了80岁的刘拴等人,他们对马街的历史耳熟能详,从他们口中似乎看到了马街昔日的繁荣景象,也被远去的故事所打动。

  马街建筑凸显中原人性格

  马街曾有坚固高大的寨墙,南北两座寨门位于南北大街的两头,寨墙由石头包外,中间填土夯实,石头起加固作用。墙宽5米,墙顶有垛口,四角有四座炮楼。与众不同的是,寨墙外三米处还有绕寨墙一圈的土围子,用木板夹土夯砸而成,宽1.6米,高3米,照着寨门处有木栅门,土围和寨墙间可过牛车。清末到民国时期,马街周边土匪横行,马街寨等于双重防护,从来没有被打开过。

  古道从大街穿过。新中国成立前,马街曾是洛阳去南阳、禹州去南阳大道上的重要村落,同时又是南去鲁山、西入卢氏,北连许都,东至平舞的要冲,也是通往豫东平原的门户。过去一些挑脚小卖、商贾巨贩和经营山货、药材的驼队、马帮几乎都从这条路上往返,这里比一般村落容易形成商品经济的氛围。新中国成立前,马街有两个卷烟厂、四家酒厂、四家油坊,还有酒馆、粮行、瓷器行等。商业的发达,交通的便利,有利于艺术交流,各种信息的传入和带出,为书会的兴起创造了契机。

  该村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在南北主街中部,主要为明清建筑,青砖硬山灰瓦顶,木制门窗。

  有一处老宅的山墙对着大街,墙面上是一幅刘兰芳在马街书会表演节目的画面,已在风吹日晒中褪去颜色。刘拴说,这是卢增凡宅院,刘兰芳多次从老街上走过,她是这儿的荣誉村民,很喜欢这些老建筑,还出钱帮助修复。

  这处老宅临街有两间瓦房,门楼处有长长的青石铺门石,石头上有门挡和门轴的刻痕,可以想象这里曾有座高大的门楼,进得院是三间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出前檐,檐下有两根木柱,柱下有圆形石础底座,柱上有木雕横梁。门窗、房脊装饰精美,山墙下沿处有镂空的砖雕,房檐下边地面有三块长石板相连,这就是所谓的丈石吧,主房出檐深、墙体厚、雕工美、装饰美。

  另一处为马秋申老宅,一进院落只有地基,三间主房应当是二进院的过屋,建筑样式和卢增凡宅相似,只是东边窗子边有个封闭的圆拱门。据这家女主人介绍,这个门不封的话可以通向后院的另一户,过去是专供下人走的通道。这处三进的宅院,院子不宽且纵深狭长,符合明清中原地区民居出檐深、院落长且墙体厚的建筑特色。中原地区长期征战,警惕、防御、内向、封闭的自我防御保护意识也融合到了建筑中。

  刘拴说,这处宅院新中国成立前住的是宝丰民团团长刘发顺,他与土匪勾结做了不少坏事,解放时是在马街被枪毙的。

  这几处老房子都挂着豫陕鄂五地委五专署旧址牌子,2021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47年11月2日晚,陈谢兵团九纵26旅旅长向守志奉命首次攻克并解放宝丰县城。11月3日,陈谢兵团九纵司令员秦基伟决定将司令部驻地设在马街,同时宣布建立豫陕鄂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五军分区与九纵司令部联合办公。九纵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政治部主任谷景生,参谋长何正文。五分区司令员由蔡爱卿兼任,政委冷裕光,副司令员刘自双、牛子龙。次年1月,迁入宝丰县城。豫陕鄂五地委经过一年多的政权建设,通过剿灭土匪、支前参军等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使这个昔日国民党特务、散兵游勇、土豪劣绅横行肆虐的地区,逐步变成一个政权巩固的解放区。

  传说中的书会会首潘业

  要说这些老房子,刘拴说多半条街都是杨家的。杨家就是杨老庄的杨家,在清朝曾两次被朝廷挂过“千顷牌”。杨家在马街有生意有土地,热心马街书会公益事业,从清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曾有二人担任过马街书会会首。

  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都要由当地群众推举出一个德高望重,有一定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人来主持会务,这个人被称为书会会首。会首一般由马街寨首担任,寨首多是德高望重、家境富裕,实力雄厚之人,能够一呼百应,令百姓顺从,也有一些有威望的乡绅担任的。在众多会首中,潘业、司士选、司秉衡等最为出名,至今在马街还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潘业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考中进士,任福建汀州府长汀知县,他勤政爱民,教养兼施,为百姓称道。他还是一位文学家,有《听雪山房诗集》《听雪山房文集》《闽说略》《台湾外治》等传世。

  潘业的爷爷是个庄稼户,有地有牲口,乐善好施,好朋好友。有个收古董的南蛮子年年来时住他家。最后一次来时对他爷爷说,我年纪大了,以后来不了了,没啥送你,给你指块地吧。南蛮子会看风水,他说的地就是风水宝地。一块官地,一块富地,最后潘业的爷爷选了官地。

  潘业在鲁山的袁寨上学,有天放学,家里派车夫去接他。走到鲁山坡时,车夫说你等着我去方便一下。潘业从车上下来时看到车前有一姑娘在路上坐,就问:“天快黑了,你咋坐这里?”姑娘说:“俺后娘待我不好,把我撵出来了。”潘业说:“要不你先到俺家吧,让俺娘把你送回去。”

  到家门口时,潘业对车夫说:“你先等一会儿,我给俺娘先说说。”他娘出来一掀帘子,不见人影就数落潘业。潘业回到书房,一看姑娘在书房里坐着,也很生气,就说,这不是你来的地方,姑娘说:“你先别生气,我刚才看了你写的文章,写得不中,我教你一年。”文章学成了,姑娘要走,走时对潘业说:“你赶考一定能中,以后要是遇到过不去的坎儿,照西南燃炷香我就到了。”

  潘业考上进士后,一重臣让他教自己的儿子,一天主考官到该重臣家拜访时,因潘业专注教学生没顾上和主考官打招呼,主考官对重臣说潘业架子大,本来潘业可以留在京城,结果被流放到了福建长汀。

  潘业没路费就想到了那姑娘,燃炷香那姑娘果然就到了,给他300两银子,然后说,你能安安生生干一任。

  在长汀知县干了一任,受不了排挤,就挂靴回到了马街。成为乡绅的潘业热衷于为父老乡亲办实事,当过马街书会会首。

  帮潘业那姑娘是谁?村里人传说是狐仙,潘家后人家里敬有“山姑奶”(狐仙)神位。狐仙之所以帮他,是他救过狐仙的命。

  小时候,潘业去东庄找同学玩,晚上擦黑才回来,在路上见到一只狐狸身上有个木牌,上写“车压之罪”,他扔掉木牌放走了狐狸。

  热情好客是马街人的传统

  马街书会历史上还有个会首比较有名,他从清同治二年至十年,当了9年会首。他就是马街人司士选,村里人称司二先生。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曾任洧川县训导,继升任南阳府教谕。告老还乡后因爱好曲艺被乡亲们推举为马街书会会首,他任会首期间,善举措,兴书会,力倡村民盛待艺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赶会艺人很多,村民们为赶会艺人的人数多少打赌,输赢难定。司会首计上心头,令人在火神庙香案前放一大斗,让赶会艺人都到火神庙进香火钱,每人只许投一枚铜钱入斗。会后经计数为两千七百钱,说明当年赶会艺人为2700人。司会首巧用“铜钱入斗法”算赶会艺人人数的故事流传至今。

  司士选的确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其中包括麦子返青后禁止牲口啃青的条款,但都是乡里乡亲,罚款很难执行。司士选就想了个办法,让家里人偷偷把羊群赶到麦地,然后他再大张旗鼓地处罚。村民见会首家的羊都被罚款了,也就不敢让自己家的羊啃青了。

  司士选号召各家各户根据自己具体情况,主动地接待艺人。还让家人清扫自家的闲屋给艺人住。在司士选的带动下,村民们都尽量热情地接待艺人。逾一个半世纪以来,热情接待艺人已成为马街人的优良传统,司氏族人更是率先奉行祖先遗训。1982年,司家第七代的司连升一家,曾接待了17个县市的艺人在自己家吃住,费用都是自己拿出来的,正是司家风范的影响。

  马街人不仅喜欢民间说唱,而且豪爽侠义,热情好客。在马街流传着一句俗语:“无君子不养艺人。”每年春节一过,马街人便准备食宿,打扫院落,亲亲热热地迎接八方艺人前来居住,使艺人们有串亲戚之感,有的干脆认下干亲。村民对艺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艺人到家,犹如亲友,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这已成为马街独特的民俗现象。

  马街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他们靠对曲艺的喜爱,打造着马街这个名牌,也培育了民间艺术的生长土壤,让马街书会生生不息。(作者:张振营)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