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 > 媒体互连

三门峡:一座艺术价值极高的诗词宝库

  三门峡遗留的唐诗宋词不仅题材丰富、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价值也非常高。这些诗词中既有历代传颂、妇孺皆知的名篇,也有很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体现诗人某一方面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这些名篇佳作,犹如颗颗珍珠,让人目不暇接。

  名作不少,艺术价值极高

  在这些诗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杜甫的《石壕吏》、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诗篇。

  杜甫的《石壕吏》不仅内容值得肯定,而且艺术价值极高,其艺术表现手法受到历代文人的激赏。这首诗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又内涵丰富。他诗中遣词用字极具匠心。如首句“暮投石壕村”,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尤其是在兵祸连结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极具暗示性。唐代时多走崤函古道南道,而他有意走了北道,就是因叛军西犯会走人们常走的南道(后来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句话表明诗人压根儿不敢走大路(南道),一路急走,暮色苍茫才匆匆落脚,石壕本是一个小镇(《全唐诗》标题下有:“陕县有石壕镇”。石壕镇即今硖石),彼时因战乱变得极为荒凉,在诗人眼中也就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而已。细读该诗,会发现诗中一词一字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虽然不是在三门峡所写,但内容写的是三门峡人王濬灭吴的故事。诗在写此事时洗练、紧凑,于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事件,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意蕴含蓄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为唐诗中名诗。

  《绣岭宫词》的作者李洞生活在晚唐时代,这时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唐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唐玄宗后期。面对这种情况,诗人借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以抒发对此时朝政的不满。这首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无限关心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意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唐诗其他如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登高抒怀诗的代表作,不论是《唐诗三百首》,还是其他登高赏景诗集大都选有它。《水夫谣》是王建乐府诗歌的代表作,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拉船人繁重的劳动情景,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该诗层次感很强,艺术感染力极高,集中体现王建乐府诗的特点。卢纶《送李端》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该诗从送别的时令起笔,然后写离别的场景,再交代出身世之怜,而后回到现实,本想预测来日,却是遥遥无期。一个“悲”字贯穿全篇,悲凄哀婉,读来令人泪目,往事堪悲,离别堪伤,重逢无望,这离愁别绪又岂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此诗历来被称为离别诗中难得的佳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在父亲带领下,和弟弟苏辙一起由家乡眉州赴汴京(今开封市)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签判,再过渑池,此时收到弟弟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便以此诗回复。全诗悲凉中透出达观,低沉中却有昂扬,充分展示了苏轼的达观人生底蕴。此诗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说理时没有宋诗常出现的突兀之感,在“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其中,“雪泥鸿爪”还演化为一个成语。

  好诗连连,令人赞赏不已

  这些唐宋诗词中还有不少作品虽然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像《石壕吏》等那样知名,但艺术价值却不容忽视。

  唐太宗的《还陕述怀》、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唐玄宗的《途次陕州》、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韩愈的《桃林夜贺晋公》、贾岛的《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元稹的《春晓》、李贺的《王濬墓下作》、许浑的《听歌鹧鸪辞》、李频的《陕州题河上亭》、韩翃的《送客水路归陕》、韦庄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杜荀鹤的《伤硖石县病叟》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西亭子送李司马》《卫节度赤骠马歌》《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等诗,充分展现出他的浪漫主义风采,这些诗无疑是他先前边塞诗风的延续和发展。在他笔下,虢州西亭之高、函谷关历史之悠久、陕州城楼之险、赤骠马之雄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展示虢州西亭之高时是这样说的:“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他展现陕州城楼之险则是这样说:“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这些诗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韦庄在虢州写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虢州涧东村》《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鱼塘十六韵》等诗,每一首都极为精彩,为历代文人激赏。《题盘豆驿水馆后轩》中:“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诗人静动结合,冷暖色调反衬,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三堂东湖作》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组织在一起,汇集到湖中,成为活泼、优美、迷人而又宁静之景。此诗结构新奇,用字准确、生动,诗中的动词,如“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势,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为一体。

  宋代隐逸诗人魏野和宰相寇准这两个原本可能没有交际的人,却在陕州成为好朋友,两人的诗作也为人称道。《寻隐者不遇》《茅津渡》是魏野诗的代表作。《寻隐者不遇》与唐代诗人贾岛同名诗《寻隐者不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魏野作诗崇尚贾岛,能出窠臼就已不易,又能出彩,并为后代人所称道,可以看出魏野的作诗功底。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这些诗句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的《谢知府寇莱公见访(其一)》,信笔写来,开阖自如,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妙趣横生。寇准的《书河上亭壁四首》虽不全是在陕州创作,但内容都是写的陕州河上亭壁。全诗四首,分咏一年四季河上景观,表露自己由景物而引发的淡远情思。《温公续诗话》中称:“寇莱公诗,情思融远”。“融”者,简淡也;“远”者,清远、高远也。《书河上亭壁》正体现了这种融远的情思,全诗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伴随景物的,唯有淡远的情思和理性的感悟,而那一份高洁不俗的诗心也在这景物描写中自然表露出来。

  一些词作特色鲜明

  杨贵妃的《赠张云容舞》看似七言诗,但实际上是一首词,又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所以张璋《唐五代词》把它收录其中。依《太平广记·卷六十九·女仙·张云容》记载,张云容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说:“某乃开元中杨贵妃之侍儿也。妃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于绣岭宫。妃赠我诗曰:罗袖动香香不已……”“阿那曲”,词牌名,初为杨贵妃创制。阿那,又作“婀娜”,形容舞姿柔美。《填词名解》:“(阿那曲)盖唐仄韵绝句体也。或云唐名《阿那曲》,宋名《鸡叫子》,又名《春晓曲》。”杨贵妃能歌善舞,妙解音律,对舞蹈的欣赏更是独特超绝。后人认为,只有对音乐舞蹈本身是内行,才能有这样生动的描绘,只有具有诗才,才能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并以诗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在三门峡留词能考证出来的有两首,其中《临江仙引·上国》是在陕州送别宴后,其有感于世事无常而写下的词,借以感叹离别之情。以景写情,又移情于景,分不清是情还是景,营造极其凄绝、迷离的意境,把离情抒写得既有浓缩的情致,又有绵长的余韵。词中的“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为柳永词中的名句。《定风波·伫立长堤》这首词是柳永失意人生的咏叹,以悲情贯穿全篇,一步紧似一步、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尽了下层文人士子仕宦之途的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

  著名词人贺铸《将进酒(小梅花)》这首词,借古抒怀,写得慷慨激昂,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将历史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蝇营狗苟之辈,嘲讽得入木三分,同时将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怀也抒发了出来。这首词妙在幽默而又不失哲思,风格豪迈旷达,是贺铸极佳的一首咏史代表作品。一般咏史词或咏史诗,都是抓住某件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抒发感情,但是贺铸这一首却是在总结历史发展后将古今契合,抓住了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来表明自己的结论,这要比单纯地抒发某件历史事件更具感染力,由此可见其艺术才华之高。

  无名氏的《误桃源·砥柱勒铭赋》特点也极为鲜明。唐太宗在三门峡给砥柱勒铭,本来是为铭记颂扬大禹治水之功,而宋朝主考官掌禹锡及监生误以为唐太宗砥柱勒铭是为铭记自己的功勋。此事被时为御史的韩玉女弹劾。此词便以此进行讽刺,将主考官和监生讽刺挖苦得体无完肤。据有关资料显示,《误桃源·砥柱勒铭赋》是“误桃源”现存最早的作品,也是该词牌的代表作品,词学家均以此词来确定“误桃源”的平仄音韵。

  在三门峡留下词作最为优秀的当推元好问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元好问这首词,笔力雄劲,气势纵横,想象丰富,为咏叹黄河之绝唱。全词节奏明快,气韵流畅,从上而下,环环相扣,把祖国的瑰丽山河和诗人的豪情壮志结合得天衣无缝,借景抒情,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堪称杰作。所以叶燮《原诗》中称:此词“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

  三门峡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的一部分,很多都是难得的佳作,艺术价值极高。虽然我们在采写“黄河岸边遗落的唐诗宋词”系列报道中作出一些探索,但由于它们都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非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久久之功去研究、宣传、弘扬,让唐诗宋词成为三门峡优秀传统文化金字招牌,让三门峡人因之自信和自豪。(记者 刘书芳)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