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虎岁已赢千般好,看兔年更上一层楼。今年春节,生肖兔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物展、生肖邮票、主题公园、艺术沙龙、群体游戏、剪纸、摄影比赛、诗会和微视频展播等,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各地群众线上线下尽情畅享,热热闹闹。
在华人文化圈,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地支的第四位。兔外表温顺可爱、天真活泼、机智灵敏,属兔的人也给人机智、谨慎、温和的印象,工作兢兢业业,有高度的责任感。
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烙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里。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汉代《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这是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事实上,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和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代竹简,均清楚记载了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以及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是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演进,生肖发展成为民俗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鼠的灵活、牛的勤劳、虎的气势、兔的机敏等,人们从正面解读生肖文化内涵,寄托一种美好的精神信念。如今,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并以此为主题推出了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文化活动。
和十二生肖一样,以二十四节气、各民族的传统节庆和习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代表了民族或区域的一种惯性风俗内容,是人们在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写照,具有文化、经济、社会及艺术价值。其中,包括展现地方风土人情、民众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成为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态度、事物观点及价值观的理解和行为;促进人们的艺术审美进步。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要的就是提供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民众作为民俗生活的主体,是民俗文化的持有者和实践者。在新时代,民俗文化拥有了更为活跃的空间场所和更为多元的主体参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也能使全民更好地共享民俗文化成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多民族国家,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体、促进民俗文化持续开展,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至关重要。其次,民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消费力,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再次,民俗文化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发挥民俗文化资源的功能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依托民俗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基层民众的社交、休闲等基本需要,对促进基层的文化繁荣、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通过春节的舞龙舞狮、清明的踏青祭拜、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团圆赏月等节日仪式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实现文化传承。同时,倡导推动民俗节庆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融合现代需求和现代审美,这是接地气、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创建符合民族、地域和时节的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资源,提炼民俗文化精髓,开发相应的文化产品,包括节庆、活动、创意产品,创建民族或地域特色品牌,拉动经济并促进文化发展。比如,广西的壮族三月三、云南的傣族泼水节都成了知名的文旅IP。
三是加强特色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创新、转变,引入公共文化场所,让民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可以设立与民俗生活相关的主题项目,通过互动体验模式,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就医、生态保健等所需,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服务,指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实践。
四是传承民俗文化因子,推动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与科技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延续其民族元素,发挥其理念与价值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互联网、物流、交通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代生活变化巨大、日新月异,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需要符合现代生活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比如,推出普及性强、可读性高的文化读本或电子刊物,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化App、读本赠送或购买等方式,使其融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