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固始:老缸窑焕发新生命》《罗山:土陶焕发新生命》《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等十二个案例上榜。
据了解,2022年,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政府和社会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在“连接现代生活 展现迷人光彩”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扩大了传承人群,增强了项目的传承活力,促进了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新县:三壁吹打乐吹出新风尚
三壁吹打乐起源南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主要流行于信阳新县陈店、郭家河、箭厂河、卡房等乡村以及与之毗邻的湖北红安县的部分地区,其中以新县陈店乡三壁村最为著名,三壁村民间艺人演奏时,常常使用唢呐、竹笛等吹管乐器和锣、鼓、镲、眼子等传统打击乐器,因此叫作“吹打乐”。 又因其演奏的曲牌音乐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历经多难而未绝于世。后经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于1984年报请河南省民间音乐集成办公室研究、同意,以地名冠之于前,故称之为“三壁吹打乐”(当地人称之为“三壁湾响班子”)。2021年7月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新县为陈店乡为保护抢救这一非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夯实非遗文化发展基础,累计投资120万元高标准建设齐唐文化合作社、非遗传习所、齐唐花鼓演艺大厅,通过传承人带动、合作社社员合作、村级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采取“传承人+社员+产业融合”双重运营模式,搭建既“富脑袋”也“富口袋”的乡村文化服务平台。
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建立非遗传习所,并打造成为培育乡土人才的“主阵地”。三壁吹打乐队现有成员63人,其中乡村文艺爱好者26人、非遗传承人 18人、乡贤能人19人。传习所创作出《靠山乐》《青山乐》《板》《歌台月》《进花园》等十余首曲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传习所致力于培育乡土文艺人才,通过集中式培训、交流式学习、体验式教育,培养乡 土文艺骨干300余人,群众由“观众”变“主角”。建所至今,累计举办文艺活动200余场次,服务周边群众游客达8万余人次。
传习所依托梅花村AAA级旅游景区,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孵化以民俗演出、民歌演唱、红色研学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现场展演、文化巡演、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以慢旅行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感受非遗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导乡贤能人开发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家乐餐馆、生态采摘等旅游发展产品体系,在梅花村建成非遗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带动160余名群众就业。三壁传习所与梅花乡村游、研学游、体验游、采摘游有机结合,在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在梅花广场演出方式,为游客提供演出服务,促进景区内部及周边群众增收60余万元。
责任编辑:王璐